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蔣熙輝

2023年04月24日08:20    來源:學習時報

今年是毛澤東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珍惜、推廣、創新“楓橋經驗”20周年。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我們要從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政治與法治相交融、國內與國際相關聯四個維度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從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維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汲取歷史資源、著力現實運用

回顧歷史,“楓橋經驗”從“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生動實踐。“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在楓橋這樣一個小鄉鎮誕生,離不開楓橋獨特的人文傳統﹔之所以能在中國大地各處推廣,離不開中華文化重義輕利、講信修睦的和諧基因。依托傳統注重現代、尊重歷史觀照現實,是“楓橋經驗”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密碼。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迎來嚴峻考驗和戰略機遇。一是矛盾新變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社會矛盾糾紛呈現主體多元化、類型多樣化、關聯擴散快、調解處置難等新特征。二是風險新挑戰。現代社會已進入“風險社會”,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著眼於風險治理及能力建設。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必須大力提高風險預防、評估和應急處置的社會治理能力。三是技術新發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應用既開拓了治理的新空間,也為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動能。推動新技術應用與社會治理創新深度融合,實現數字賦能數字治理,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四是治理新要求。社會環境更加復雜、社會矛盾更為棘手、社會利益訴求更趨多元,勢必要求治理手段迭代升級、注重剛柔相濟,要求治理體系更為完善、治理制度更為健全、治理效能更為提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抓住矛盾糾紛新特征,滿足人民群眾新需求,應對風險新挑戰,擁抱科技新發展,推動實現社會善治。

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維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總結實踐經驗、完善治理理論

“楓橋經驗”源自浙江,源自公安戰線,源自治安治理。穿越60年歷史時空,“楓橋經驗”已經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個樣板、一面旗幟、一種理念。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楓橋經驗”已經拓展到城鎮社區、網絡空間等新領域,涌現出“紅楓義警”“烏鎮管家”“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平安建設新名片。

守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不變底色,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創新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明特征,“紅楓義警”把志願服務引入社會治理、“西城大媽”傳遞群防群治正能量、“網上楓橋”推動網絡空間精准化治理。不應忽視的是,“楓橋經驗”在學習推廣中也存在模式固化、治理效能不高、智能化程度不足、助力高質量發展效果不彰等問題。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活力也在基層。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實效,實現創新發展。

新時代“楓橋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社會治理領域的生動實踐,是歷史經驗與現實治理的統一、個別治理與普遍規則的統一、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的統一,必須堅持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學理性的概括提煉,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語境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楓橋經驗”。

從政治與法治相交融維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強化黨建引領、推動社會善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專章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進行全面部署,強調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新時代“楓橋經驗”是黨領導人民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探索,已經從社會治安治理領域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新時代“楓橋經驗”法治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要求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進“楓橋經驗”法治化,完善地方立法和鄉規民約,實現硬法軟法的協同治理。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既要在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下推動實現良法善治,更要從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角度,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安全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一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縱觀“楓橋經驗”60年發展歷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內核和精髓。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辦好群眾“關鍵小事”,既要敢於“面對面”,也要善於“鍵對鍵”,用腳板丈量民意,用鍵盤了解民意,通過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用工作實績實效來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滿意。二是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治理效能。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發展方向和基本格局。充分發揮治理各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黨委、政府、市場、社會、個體協力共建、多元共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斷增強社會治理的協同性、整體性、實效性,做到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治理成效讓群眾評判、治理成果讓群眾共享,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三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黨的領導貫穿改革發展穩定各領域全過程,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根本保証。必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特別是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有機銜接,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確保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基層社會治理,引領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提升基層治理,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構建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社會。

從國內與國際相關聯維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注重實踐創新、分享治理智慧

一個國家或地區選擇什麼樣的治理模式必須基於歷史傳統、制度背景和文化土壤。衡量治理的好與壞要看是否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安定和人權保障,要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有效提升。發展中國家在追求自身現代化的道路上,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引、沒有找到適合的道路,容易陷入經濟發展緩慢與社會持續動蕩的惡性循環。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亨廷頓悖論”,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廓清了理論迷霧、提供了實踐鏡鑒。

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以預防為基點構建風險防控新體系、以黨建為引領筑牢和諧穩定新防線、以人民為中心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以善治為目標創新基層治理新模式,把活力與秩序、維穩與維權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基層治理新模式,為新形勢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創造了有利條件。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發展中國家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我們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扎根中國大地、融通中外文化,講好“楓橋經驗”背后的楓橋故事、講清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基層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作者系人民公安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