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3年04月10日10:06
毛澤東的奮斗人生波瀾壯闊,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但他卻對江西這塊紅色熱土情有獨鐘。
作為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毛澤東在江西寫、寫江西、為江西寫的詩詞作品有15首,數量居全國各省之冠。
解讀毛澤東的江西詩作,可以真切地領略到毛澤東濃郁的江西詩情。
深厚綿長的井岡情結
1927年寫的《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該詞紀實了秋收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秋收起義的原定計劃是攻打長沙,“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表明這首詞寫於起義部隊由江西向長沙進攻的途中,這是毛澤東在江西寫的第一首詩詞。
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審時度勢,毅然引兵井岡,建立井岡山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正確道路。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1928年秋寫的《西江月·井岡山》,描繪了以少勝多的黃洋界保衛戰,從此,名不見經傳的井岡山和黃洋界名揚天下。
1965年5月,毛澤東回到井岡山,撫今追昔,奮筆寫下《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為一個地方先后寫3首詞作,都以“井岡山”為題,這在毛澤東詩詞中絕無僅有,表明井岡山在毛澤東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情之濃。
而3首詞都提到了黃洋界:“黃洋界上炮聲隆”“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足見毛澤東對黃洋界保衛戰的評價之高、感悟之深。
黃洋界保衛戰不是簡單的退敵成功,而是守住了井岡山根據地,捍衛了毛澤東不懈尋求的井岡山革命道路。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此“志”與當年的“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中的“志”遙相呼應,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豪情壯志。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彈指三十八年”,時光荏苒,“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
如今的井岡山“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多了樓台亭閣”,喜見“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毛澤東怎不百感交集、歡欣鼓舞、詩思泉涌?
跌宕起伏的贛南情懷
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出擊贛南,至1934年10月開始長征,毛澤東一直在贛南、閩西征戰。
這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期,寫了9首詞作,其中有6首作品直接描繪了毛澤東在贛南地區的烽火歲月。這也是毛澤東軍旅詩詞的成型時期,他馬背行吟,把詩情融入戰爭,使戰爭充滿詩意。
1930年2月寫的《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作於紅四軍由廣昌向吉安進軍的途中。“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這首詞宛如是一幅雄壯的雪裡行軍圖。
1930年7月寫的《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寫得深沉含蓄,“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表達了紅軍堅決消滅反動派的英雄氣概。“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歌頌了黃公略及其所部對革命的重大貢獻。
毛澤東曾經指出:“十年的紅軍戰爭史,就是一部反‘圍剿’史。”1931年春寫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上闋記述龍岡大捷,下闋描寫第二次反“圍剿”的敵我雙方態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龍岡在江西永豐、興國、寧都、吉安、吉水之間,紅軍巧妙設伏,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1931年夏的《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寫於福建,“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描寫發生於吉安東固鎮東南的白雲山大捷。
“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紅軍摧枯拉朽,從江西富田一直打到福建建寧。
在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歷經坎坷,而由於錯誤路線的干擾,反“圍剿”戰爭一再受挫。
1933年夏的《菩薩蠻·大柏地》和1934年夏的《清平樂·會昌》,是毛澤東身處逆境時寫的感懷之作,表達了積壓已久的郁悶心情。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性格剛毅、信念堅定、樂觀豁達,生動展示了百折不撓的偉人風范,譜寫了曠古絕倫的人生頌歌。
心系蒼生的余江情志
新中國成立初期,血吸虫病在我國南部及長江沿岸一帶肆虐,遍及南方12個省(市、自治區),患病人數達1000多萬,受感染威脅的人口超過1億人,群眾稱之為“瘟神”。江西余江是全國血吸虫病流行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1955年,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消滅血吸虫病”的偉大號召。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余江人民打響了一場消滅血吸虫病的人民戰爭,到1958年春,基本完成大面積滅螺任務,在全國率先消滅了血吸虫病,創造了世界血吸虫病防治史上的奇跡。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第一面紅旗——記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虫病的經過》,7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寫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正如其“小序”所雲:“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虫。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這是毛澤東為江西寫的詩作,表現了人民領袖關心人民疾苦,情系百姓安康,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民解難、為民造福的根本宗旨和責任擔當。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第一首詩寫舊中國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慘景象。詩句飽含著對深重苦難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是對黑暗舊社會的強烈控訴。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第二首詩寫新時代新社會人民當家作主、改天換地的壯舉和人民幸福安康、瘟神被逐的美好情景,濃情歌頌了偉大的時代和英雄的人民,情緒熱烈、語調高亢,與第一首感情抑郁、語義哽咽形成了鮮明對比。
《七律二首·送瘟神》純粹以民生問題為主題,想象豐富,對比鮮明,給后人以戰勝瘟神、戰勝邪惡、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無窮力量。
登高望遠的廬山情思
廬山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歷代文人騷客吟詠不絕。毛澤東先后於1959年、1961年和1970年4次登上廬山,並賦詩《七律·登廬山》和《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1959年7月1日寫的《七律·登廬山》描繪毛澤東立於廬山之巔,極目遠眺,看到了一個雄奇壯闊的世界,抒發登上廬山的所見所感。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廬山山勢高峻,恰似天外飛臨長江邊。乘車盤旋而上,飛馳在青翠濃茂的崇山峻嶺之間。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洒江天”,毛澤東面向重洋靜觀世界,一陣熱風吹起疾風驟雨,洒向寥廓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詩人西望長江上游,白雲籠罩,水天相接,武漢三鎮仿佛飄浮其上﹔繼而東眺長江下游,浪濤滾滾,一瀉直下三吳,一片迷迷茫茫水霧,氣象雄奇。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作者洞察古今之變,聯想到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
1961年9月9日寫的《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頗似古代的題畫詩,只是題在了一張風光照片紙上。
“暮色蒼茫看勁鬆”,在傍晚時分昏暗迷茫的景色中,遒勁的青鬆挺拔於山崖之間。“亂雲飛渡仍從容”,一片雲海如波濤洶涌,卻又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揭示了詩人的淡定心態。“天生一個仙人洞”,仙人洞系懸崖絕壁上的天然石洞,相傳為呂洞賓求仙學道之處。“無限風光在險峰”,在險峻的山峰中,有無數絢麗壯景。
這首七絕明白曉暢,如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更能把握其內在政治寓意。面對國內的經濟困難,國際上的反華大合唱,毛澤東不免心生某種憂憤而又蒼涼悲壯之感。
老驥伏櫪的南昌情愫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先后26次蒞臨江西,多次到過南昌。從1965年11月開始,毛澤東離京南下視察。12月24日,他從杭州來到南昌,1966年1月5日,離開南昌前往武漢。
1965年12月下旬,他寫了《七律·洪都》。毛澤東一生中以省會城市名稱為題的詩詞隻有兩首,即《沁園春·長沙》和《七律·洪都》。這是一首直抒胸臆、詠史明志、寓意深刻的詩篇。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南昌是歷史文化名城,洪都,是舊南昌府的別稱。
毛澤東曾於1964年4月19日來到南昌,“又一年”,是繼去年再次到來。毛澤東點明題目之后,就引出“祖生擊楫”的典故。“至今傳”,祖逖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傳頌至今。“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聞雞”,源自聞雞起舞的典故。“久聽南天雨”,即長時間聞聽南方風風雨雨。“北地鞭”,威震北方大地的戰鞭,這是化用“祖生鞭”的典故來比喻從軍報國、勇於進取。“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鬢雪”,形容頭發蒼白。“廢料”,指人因衰老而無用。“彩雲”,多用於感嘆好景不長,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意為病樹前頭萬木春,事業自有后來人。“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江水奔流,前后相繼,世事更迭,萬象更新。
《七律·洪都》是在南昌寫的,詩題不是南昌而是洪都,既沒有描述在南昌的所見所聞,也不直接反映南昌的歷史風物,寫得含蓄深沉。
南昌這座英雄的城市,激發了毛澤東對古代豪杰的聯想和思索,引發了對自己輝煌人生的回憶與感慨,表達了對生命意識的深邃理解和美好前景的樂觀展望。這種詩情緣起於南昌,抒發於南昌,毛澤東的這種南昌情愫必將永載南昌史冊。
(作者單位: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來源:《當代江西》)
相關專題 |
· 汪建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