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崇尚“講信修睦”的道德觀念

劉金祥

2023年02月23日08:26    來源:解放軍報

“講信修睦”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后人常用講信修睦來形容人際間親睦和悅的關系狀態,表達和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與和諧社會的期許與向往。

從語法來看,講信修睦是一個聯合式結構的成語。其中“信”為會意字,《說文解字》中對此解釋為“信,誠也。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意指憑借自己的言語贏得他人的信任,將“信”的本義加以引申,可理解為恪守諾言、言行相符。盡管古代先賢在治國理政方面的主張不同,但在提倡以誠信修身律己的觀點上是高度一致的,始終把誠信奉為社會生活中應恪守的道德准則。“睦”是形聲字,《說文解字》釋義為“目順也”,即相互看著順眼和舒服,引申為敦睦與和諧。《尚書》記載“九族既睦,平章百姓”,《顏氏家訓》提出“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這兩處表述中的“睦”均強調人際間的關系應和諧融洽。就二者的關系來說,“講信”是“修睦”的前提和基礎,“修睦”是“講信”的目的和追求,“講信修睦”是指人與人乃至國與國之間在講求信義的基礎上,追求構建一種融洽和睦的關系。

在古代中國社會,曾經涌現出眾多講信修睦的典型人物和鮮活事例,為后人留下了無數誠信佳話和道德美談。春秋時期,晉文公以退避三舍表達禮讓在先,顯示重信守諾的人格風范﹔戰國晚期,商鞅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徙木立信,力倡新政,得到秦國百姓的擁護和支持,使新法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成為以信譽信用推行治國理政方略的生動例証。東漢郭伋不僅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而且以誠立身、以信成事,光武帝劉秀贊其德行“信之至矣”,后世則將“郭伋待期”作為重約守信的典范。明朝宋濂年幼時家境貧寒無錢買書,他借書勤學苦讀,每借必按時奉還,即便大雪封山也不違諾爽約。此外,烹彘踐諾的曾子、重信講義的關羽、守信求責的皇甫績等等,他們也都以自身講信修睦的高尚行為和高潔操守,垂范后世、砥礪今人。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講信修睦不僅蘊含著古哲先賢不懈的道德追求,寄寓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規范,也是我們黨始終崇尚的價值理念和道德准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把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就必須繼續弘揚講信修睦的文化傳統,踐行講信修睦的道德價值取向。一方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信修睦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法度,也是一個社會健康運行的基本條件。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要大力弘揚講信修睦的道德傳統,不斷豐富講信修睦的時代內涵,著力糾治社會上自私冷漠、失信違諾、庸俗虛偽等不良現象,教育和引導每個社會成員把講信修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努力做到以誠待人、以信立身,共同營造向善向上、和諧美好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益成為一個聯系緊密、相互依存的全球利益共同體。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決抵制“零和博弈”思維和逆全球化思潮,切實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積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進一步增強國與國之間的互鑒交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要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責編:代曉靈、萬鵬)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