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就業優先戰略下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湯兆雲

2023年02月13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抓好就業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既關系家庭幸福,也關系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新時代10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在就業優先戰略之下,我國穩就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勞動者權益得到應有保障。

就業優先戰略的關鍵在於拓展增量,重點是勞動者權益保障

穩就業要穩住存量,更要拓展增量,要從新業態中挖掘就業潛力。生產組織方式決定就業形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持續推進,在重構生產組織方式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能夠在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就業,即形成了去雇主化、去平台化的新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具有就業容量大、進出門檻低、靈活性強等特點,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就業增長的重要來源。面對這一新就業形態,黨和政府遵循規律、把握節奏、順勢而為,有力推動了新就業形態的良性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近年來,城鎮新增就業規模保持較高水平,新就業形態發揮了較大的支持作用。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約為2億,其中外賣騎手約1300萬。《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6881億元,同比增長約9.2%﹔其中網約車、共享住宿和外賣服務等領域的用戶規模分別為39651萬、8141萬和46859萬人次。《“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7.8%,到2025年其佔比預計要達到10%。

新就業形態在深刻改變勞動者就業方式、就業內容乃至整個就業結構的同時,原有的勞動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適應性開始凸顯,出現了諸如勞動關系不清晰、工資收入不穩定、職業發展空間弱化以及社會保障相對不足等一些法律、政策、制度和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對於支持和推動新就業形態的良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把握就業優先戰略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要求

依法合規用工,積極履行企業責任。在勞動時間、勞動強度、服務方式等方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權,組織形態更加鬆散、勞動關系更加模糊。2021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八部委發布的《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將新就業形態用工分為“符合確立勞動關系”“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和“個人依托平台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三種類型。新就業形態用工出現的這些新變化,使如何確定新就業形態的勞動關系變得更加重要、更好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需求更為緊迫。首先,應根據新就業形態的勞動關系修訂完善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相關條款,補充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以及用工的相關內容﹔明確規定新就業形態相關方的權利義務,厘清各方法律關系。其次,指導和督促企業依法合規用工,積極履行用工責任,穩定勞動者隊伍。對於“符合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要求用人主體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對於“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指導用人主體單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協議,合理確定企業與勞動者的權利義務﹔而對於“個人依托平台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的勞動者,指導用人主體單位按照民事法律調整雙方的權利義務。採用勞務派遣、外包等形式用工的,應該明確三方或者多方的責任和義務。以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為指導,在政府部門的約束督促下,建立用人主體單位與勞動者之間較為穩定的勞動關系,明確勞動者權益保障責任。

逐步提高收入,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基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就業特點,用人主體單位可根據其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並按照雙方約定確定工資標准是按時還是按件的計算方式,按時足額支付,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在此基礎上,健全最低工資標准調整和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未來五年,“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這對包括新就業形態用人單位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即引導用人主體單位建立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機制,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逐步提高勞動報酬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基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就業特點,用人主體單位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配備必要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和勞動防護用品,努力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者的安全系數。在此基礎上,完善休息制度,推動行業明確勞動定員定額標准,科學確定勞動者工作量和勞動強度,拓展職業發展空間,逐步提高勞動者權益保障水平。

做實養老保險,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目前,我國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發揮著社會共濟作用,已經建立相對完備的制度體系﹔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補充養老作用也已經初步顯現。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靈活就業、彈性就業的特征,使得發展其商業養老保險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我國已開展的商業養老保險一般實行“賬戶與產品”相結合,即為個人建立“鎖定養老賬戶”與“持續養老賬戶”的雙賬戶組合,同時,賬戶下提供不同類型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根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作特點、收入水平、分配方式等因素,有關機構應該合理確定社保費率、繳費方式、待遇水平並提供便捷的社保服務。另外,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風險較大的特征,政府有關部門在督促用人主體單位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的同時,應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商業醫療保險,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作者:湯兆雲,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責編:代曉靈、萬鵬)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