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3年01月06日08:31 來源:學習時報
一
我和黨校結緣,要從1986年說起。那年我從江西師大外語系考上南開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研究生,由江西省委黨校委托培養,1989年6月畢業,回到黨校工作。算上讀研究生的經歷,我在江西省委黨校呆了18年。盡管中央黨校與省委黨校之間有垂直的業務指導關系,但可惜我沒去過。中央黨校在我心目中,令人心馳神往卻又似乎遙不可及。
我和中央黨校結緣,要從2004年9月調入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說起。從那時起,我和中央黨校之間的關系,由向往、遙遠,變得熟悉、親近。十多年來,我多次到中央黨校拜師取經,數次到中央黨校參加學習培訓。北京無數個機關單位中,能夠脫口說出地址的,隻有中央黨校:“海澱區大有庄100號。”如果硬要給我與中央黨校關系定性的話,那就是徒弟與師傅的關系、學員與教員的關系。這種關系,既有個人情結,更有工作因素。
我的工作履歷很簡單,省委黨校18年,干部學院18年。兩個18年干部教育,於時間長河不過滄海一粟,於我卻幾乎是職業生涯的全部。一路走來,我的工作崗位幾經變化,親歷了干部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舉措和歷程,也收獲了個人的成長與進步。
二
學院是新創辦的干部培訓機構,建在井岡山市的茨坪鎮,處在大山深處,遠離大中城市。我報到時,學院還在施工建設階段。學院的辦學目的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井岡山及周邊地區的革命歷史資源,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黨性教育。功能定位、管理機制、內設機構、班次設置、培訓對象、教學模式等都很新穎,希望與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實現“功能互補,優勢互補”。為此,學院多批次組織工作人員外出考察學習。
剛到崗不久,學院領導交給我一項任務,要我牽頭起草學院的發展規劃。發展規劃不同於一般的文字材料,要清晰界定未來的方向目標、發展任務、工作格局和具體措施。盡管我有十幾年的黨校工作經歷,也深感“老革命遇到新問題”,每天滿腦子都盤旋著“怎麼把學院辦起來”“辦成什麼樣的學院”“學院的優勢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我也帶了幾個人外出調研,而作為干部教育最高學府的中央黨校自然成為拜師取經的重點單位。我們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跑,刨根問底般地了解詢問,“不管不顧”地索要各種材料。我從校史資料、年度計劃、工作總結、規章制度、教學科研、行政后勤等方方面面,認認真真研究起中央黨校來,而了解得越多,就越發感覺中央黨校辦學底蘊的厚重,也讓我茅塞頓開。
2005年3月,學院正式辦學后,兩個單位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學院的培訓班中,有一個類型叫“合作班次”,也稱“銜接班次”。中央黨校把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哲學社會科學研修骨干培訓班的“黨性教育”階段放到我們學院來進行,一般是一周時間。我們要了解學員在中央黨校學了多長時間、學了哪些課程,既要保持培訓過程的連貫性,又要努力彰顯學院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說,學院的培訓模式變成中央黨校培訓內容的一種自然延伸和有益補充。為了辦好這類班次,雙方的前期溝通十分密切,真正做到了無縫對接。迄今為止,中央黨校有近70個班次、4000多名學員來過井岡山參加培訓。合作班次就是一根紐帶,兩個單位不僅是同行,更是戰略伙伴。
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三所干部學院的院長都由中組部部長兼任。最初的幾年,三家的開學典禮以視頻會議方式聯合舉辦,三個學院輪流作主會場。從2015年3月開始,三所學院一並參加中央黨校的開學典禮。2018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統一部署,將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職責整合,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干部教育的改革創新,使學院和中央黨校儼然成了一家。但我心裡很清楚,就辦學條件、辦學經驗、辦學實力而言,中央黨校始終是龍頭,是我們學習追隨的“標杆”。
三
幸運的是,我數次作為學員到中央黨校學習培訓。我參加過委托中央黨校舉辦的學院工作人員能力素質提升短訓班,參加過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校長“危機應對與應急管理”研修班,參加過廳局級干部“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專題研修班等,短的三五天,長的兩個月。在中央黨校的無數個學員當中,我多少有點與眾不同,既是學院的管理人員,也承擔了一部分教學任務。參加培訓的過程,不僅讓我得到理論“充電”和精神“補鈣”的機會,更讓我直接深入地體驗感受到中央黨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我會仔細翻閱《學員手冊》,認真分析教學計劃、課程設置、進度安排的設計思路和內在邏輯,從中尋求借鑒和啟發。中央黨校有近90年的歷史積澱,教員陣容龐大,理論功底扎實,教學態度嚴謹,教學方法多樣,而我們辦學時間短,這種優勢我們比不了。聽課的時候,我總會想,如果我來講授這個主題,我該如何備課,我會怎麼講,能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中央黨校經常邀請中央部委的領導作形勢報告,讓人開闊眼界﹔還有各類藝術團體紅色題材的文藝演出,令我羨慕不已。在餐廳,我會觀察菜品、主食、副食的品種和特色,同我們學員餐廳的伙食進行比較。
我們學院依山而建,林木茂盛,流水潺潺,空氣清新,校園幽雅,就綠色環境而言堪稱國內一流。可當我每次置身於中央黨校錯落有致的樓宇間,行走在橫平豎直的主干道上,凝望著“實事求是”和“為人民服務”的碑刻,仰望著《戰友》《我們的老校長》《總設計師》《旗幟》等主題雕塑﹔駐足在掠燕湖畔,注視“一大紅船”和一大代表群雕,回望歷史、映照現實、展望未來,禁不住有一種抬頭是歷史、舉步是紅色、處處是課堂的感嘆。徜徉在中央黨校校園,有芳草萋萋,綠樹成蔭﹔有湖光水色,天鵝嬉戲﹔有石徑小道,曲徑通幽﹔有亭台樓閣鑲嵌,楹聯匾額點綴,既有蘇州園林的精致,又有江南水鄉的靈動,令人油然而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心曠神怡。特別是品味“水清魚讀月,林靜鳥談天”“詩思夜深無厭苦,畫名年老不嫌低”“五禮六書生奧妙,千山萬水見精神”“鑒形鑒心性當鑒水,平惱平欲志尚平雲”那些書墨飄香的楹聯,令人心性清朗、超凡脫俗。如此綠色濃郁、古色厚重的所在,怎不令人流連忘返?難怪學員們都交口稱贊,黨校不僅是理論深造的神聖殿堂,也是怡情養性的絕佳場所。在校培訓的舍不得走,結業了的還想有機會再來。
四
說到我和中央黨校的關系,還得說說我和《學習時報》的情緣。2003年11月3日,《學習時報》刊登了我的《變革學習觀念,享受快樂學習》一文,這是我和她第一次“牽手”。當時我在江西省委黨校任教,這篇稿子所倡導的“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快樂學習理念,至今我還篤行不怠。上井岡山后的十余年間,我沉浸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2016年底、2017年初,《學習時報》接連刊登了我解讀毛澤東詩詞的三篇稿子,但感覺比較零散,形不成合力。隻有持續發力,形成系列,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才能有助於讀者深刻領悟。2017年6月開始,我寫了毛澤東詩詞與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氣派、中國故事一組文章。2018年,我圍繞毛澤東詩詞與傳統文化、湖湘文化、革命文化、旅游文化、審美文化進行系統解析。2019年至今,毛澤東詩詞中的興觀群怨、春夏秋冬、花草樹木、喜怒哀樂等等系列文章,已陸續見報。在這個過程中,我和編輯有著密切的溝通,有了高度的默契。我深刻體會著精讀細品毛澤東詩詞的無窮樂趣,也不斷感受著《學習時報》對我的特別關心與厚愛。
回首過往,我從中央黨校獲益良多。中央黨校即將迎來90周年華誕,想說的祝詞很多,又擔心筆不應心,言不盡意。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祝願中央黨校青春永駐,越辦越好!
相關專題 |
· 汪建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