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琳
2023年01月03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近日來,不少省市響應中央精神,紛紛“組團出海”,力促我國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形成了國家掌好總舵、各級政府紛紛響應、企業積極落實的良性互動局面。這不僅有助於帶動國內經濟、實現共同富裕,亦是向世界各國釋放積極信號、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的重要舉措。
今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亟須做好經濟工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開辟良性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然而,當下的外部國際環境並不樂觀,做好經濟工作任務艱巨而繁重。近年來,疫情反復延宕,大國博弈持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通貨膨脹難抑、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一度高位震蕩。諸上因素都意味著世界經濟復蘇壓力巨大,發展赤字呈加劇趨勢。對世界各國而言,盡快重振疫后經濟,彌合發展赤字,是擺在當下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在這種背景之下,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中央高度重視外貿工作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其中特別提到,要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更大力度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增長點。
與某些發達國家刻意破壞全球價值鏈、撕裂世界市場、大搞“脫鉤斷鏈”的行為不同,中國向來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謀求共同發展。正如習近平主席此前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指出,歷史反復証明,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早日建成高水平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實際上,不僅僅是在亞太地區,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一道,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抓手,“共商共建共享”一個美好世界。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中方將考慮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疫后全球發展與繁榮貢獻利好消息,注入嶄新氣象,提供全新動力。
外貿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國目前的外貿基本盤良好,未來潛力仍可進一步發掘,國內外雙循環互動活力有待迸發。海關總署12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至11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8.34萬億元,同比增長8.6%。要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各級政府為企業服好務,鼓勵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恰恰是培育國內外大市場、塑造雙循環聯動、兼顧眼前和今后的重要行動。不少省市為企業“出海”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有的為走出去的外貿企業提供配套政策,有的積極推動提高簽証效率,有的包機或提供機票補貼。在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組團出海”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不少外貿企業在緊湊的行程安排下,積極洽談,夯實舊客戶,開拓新市場。在各地外貿企業爭取到許多訂單和市場份額的背后,凝聚了各方面的努力。
外貿企業在各地政府的倡導下“組團出海”,不僅在中宏觀政策層面釋放出穩外貿的積極信號,也是在微觀層面為激活市場活力,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逐步奠定基礎。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細胞,是人民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媒介,也是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實體單元和重要手段。此外,企業又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編織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主體、拉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體。目前,“組團出海”的目的地主要為歐洲和東盟,人次、范圍和頻度都在不斷提升。據諸多走出去的企業反映,他們的到訪和商務洽談受到目的地國的熱烈歡迎,訂單數目、品類和質量仍在不斷攀升。這充分顯示,世界各國人民對於經濟繁榮和共同發展的企盼是相同的,全球價值鏈是環環相扣、節節相通,符合世界市場客觀規律的,因此也是部分發達國家所無法主觀“脫鉤斷鏈”的。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少企業反映目的地國的消費者對於環保標准的偏好,也讓他們增加了壓力和動力,進一步推動企業在今后對接國際高標准、高規則,長遠看有助於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任琳,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