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黨的創新理論歸根到底是人民的理論

學習時報評論員 許寶健

2022年12月28日08:35    來源:學習時報

歌德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青年學生慕名來找浮士德,想拜他為師。浮士德不想和他見面。一個魔鬼就假扮浮士德與學生見面,回答他提出的問題,這個假浮士德還對學生講了這樣一句話:“親愛的朋友,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

這句話雖然出自假扮浮士德的魔鬼之口,但因為說得有道理,也常被革命導師所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過這句話的意思。列寧1917年4月在《論策略書》中指出:“現在必須弄清一個不容置辯的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隻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東西,隻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我的朋友,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列寧在這裡講的理論,十分清楚是指被教條化的理論、脫離了實際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在百年征程中對把革命理論當作僵硬的教條有過深刻教訓,也有過切膚之痛,因而對理論與實踐、理論與生活、理論與人民的關系,有著十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堅持“兩個結合”,堅持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創新和發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創造理論和實踐“雙青樹”奇跡、不斷開辟理論新境界的根本之道和制勝之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一專章並且在第二部分,專門論述黨的創新理論,這在黨代會報告中是沒有過的,可以說,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文本結構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個亮點,它集中凸顯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高度重視,凸顯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如此重視理論建設。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經驗總結,也深刻揭示了思想理論和建黨強黨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我們黨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建立的,又是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飛躍和新的飛躍的進程中不斷強大的。黨的成長壯大與理論創新這種良性互促既讓理論之樹常青,也讓黨永遠年輕。

那麼,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使理論之樹常青?理論創新的動力又來自哪裡?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一切歷史都是人民創造的。然而,人民創造歷史絕不是盲目地創造,也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必須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必須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來武裝。因此,人民群眾是需要理論的,那種認為人民群眾不需要理論的認識是錯誤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黨的理論創新的真正動力和不竭源泉。理論創新是為人民所需要、為人民而創造的。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宣稱,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黨所創造的理論,連同她所開辟的道路、所建立的制度,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的,是人民的理論、人民的道路、人民的制度。

人民為什麼需要理論?是因為理論可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如果回答不了、解決不了人民群眾實踐中的問題,這樣的理論就是脫離人民的理論,因而也是蒼白的理論,是沒有生命力的死的理論。我們的理論創新要站穩人民立場,順應人民需要,真正把黨的創新理論變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所掌握的理論。要做到這一點,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是不容易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僅靠刊發一批又一批理論文章、召開 一次又一次理論研討會,是解決不了“最后一公裡”的問題的。如果我們不能實現從理論創新“新的飛躍”到為人民所擁有的“最后一躍”,那理論就隻能為“理論家”所壟斷和掌握,而不能為人民群眾所喜歡和掌握,不能與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為一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群眾基礎也就不可能牢靠。我們當前理論工作的最大任務就是往這個方向努力,向這個目標聚焦,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讓人民群眾與黨的創新理論“零距離”,讓人民群眾因掌握了人民的理論而煥發出改造世界、創造輝煌的強大物質力量。所以,這“最后一躍”,也一定是“最驚喜的一躍”。

(責編:萬鵬、劉圓圓)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