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凝聚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

劉起軍

2022年12月28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凝聚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他還曾指出:“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能團結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斗的政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堅持科學理論指導和正確道路指引,凝聚億萬人民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中國人民就能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團結奮斗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准確把握、貫徹落實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1.團結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永葆先進性的內在要求

   就一個國家、民族、政黨而言,團結和奮斗是緊密聯系、辯証統一的,無團結不奮斗,無奮斗不團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才是最有力的奮斗。”團結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永葆先進性的內在要求,一盤散沙、鬆勁懈怠的政黨不可能是先進的政黨。

   團結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融入血脈的優良基因。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為了保証革命的成功,必須有思想和行動的統一”。列寧曾指出,“保持黨的統一和實現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意志的統一是保証無產階級專政勝利的基本條件”。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團結奮斗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黨的一大明確提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毛澤東同志將統一戰線總結為我們黨事業成功的一大法寶。黨的八大黨章指出,黨的團結和統一,是黨的生命,是黨的力量所在。經常注意維護黨的團結,鞏固黨的統一,是每一個黨員的神聖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証明,黨的團結統一是黨和人民前途和命運所系,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動搖。”

   團結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穩固的源頭活水。組織團結是政黨團結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應該使自己的每一個支部都成為工人協會的中心和核心”。列寧深刻指出,“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就無所不能”。回望過往的奮斗路,從救國、興國到強國,我們黨百年奮斗歷史進程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黨組織堅強團結的結果。毛澤東同志強調,“有兩種團結是絕對必要的:一種是黨內的團結,一種是黨同人民的團結”,並號召“全黨團結起來,為實現黨的任務而斗爭”。鄧小平同志強調:“鞏固我們黨的團結,維護我們黨的統一,這不但是我們黨的利益,也是全國人民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要全黨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就能夠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礡力量,戰勝一切強大敵人、一切艱難險阻。”

   團結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優良作風的鮮明底色。作風問題說到底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如果無產階級不能與農民一起“合唱”,那麼“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革命應當是團結的,巴黎公社的偉大經驗這樣教導我們”。列寧指出,“如果我們不分裂,那任何勢力,不論是國外的或是國內的勢力,都摧毀不了我們”。團結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為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毛澤東同志要求“共產黨員要作抗戰的模范,也要作團結的模范”。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要求“把我們黨的艱苦朴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傳統作風很好地恢復起來,堅持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我們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一定要一塊過、一塊干,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2.團結奮斗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團結奮斗是應對復雜形勢所需。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從國際形勢和環境看,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不斷抬頭,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烏克蘭危機影響深遠等﹔從國內形勢和環境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各種安全、風險防范任重道遠,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復雜尖銳等。“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我們黨隻有永葆團結奮斗的昂揚精神,勇於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才能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做到亂雲飛渡仍從容、不懼風雨勇向前。

   團結奮斗是踐行使命任務所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景光明遼闊,道路曲折坎坷,絕不可能輕而易舉、一帆風順,必然要經歷艱苦的磨煉和斗爭。一方面,既無經驗可循,又無模式可套,仍有大量改革難題、發展課題、矛盾問題需要破解,任務極其艱巨,難度世所罕見﹔另一方面,國內外形勢環境變化之快、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在黨和人民事業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吃勁關頭,任何鬆勁懈怠都可能導致停滯不前,甚至功虧一簣。目標越遠大,越要以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精神來抵達﹔征途越壯闊,越要以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的意志來開拓。

   團結奮斗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所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依然存在﹔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仍然復雜尖銳﹔一些黨員、干部缺乏擔當精神,斗爭本領不強,實干精神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仍較突出﹔黨的建設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面臨不少頑固性、多發性問題,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等。“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增強全黨團結統一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全黨執政本領,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更加有力”。

  3.在新征程上凝聚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鑄牢“主心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隻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全黨全國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礡力量。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落實各級黨委(黨組)主體責任,胸懷“國之大者”,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發揚斗爭精神,強化政治監督,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向心力”。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當前,意識形態斗爭尖銳復雜,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激烈。“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作為一個大黨、大國,鞏固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同思想基礎尤為重要。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指導實踐﹔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管好用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使之成為增強“向心力”的最大增量。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找到“最大公約數”。“每有大事,必相咨訪。”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廣開言路、集智聚力,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各方面都體現人民意願、聽到人民聲音,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也是實現團結奮斗的邏輯進路。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過程人民民主,要堅持黨的領導,確保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正確方向﹔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完善協商民主體系,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筑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基礎﹔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作用,建立廣泛集民意匯民智聚民心的網絡平台載體等。

   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畫出“最大同心圓”。毛澤東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所謂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要堅持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形成全黨上下一齊動手、有關方面協同聯動的工作局面。“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隻要把握好固守圓心和擴大共識的關系,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就能不斷增進共識,真正把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都團結起來,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

   (作者:劉起軍,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