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在深化交流互鑒中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張鳳蓮

2022年12月26日08:31    來源:學習時報

多元多彩、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態勢,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規律,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新時代新征程,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精神,尊重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在深化交流互鑒中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多彩多元、平等包容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態勢

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使文明多樣性成為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世界上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相互交織、交相輝映,形成色彩斑斕的人類文明畫卷。正是由於文明的多樣性,才使文明之間產生了交流互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經濟的全球化、當代交通和通信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又使這種可能變為了現實。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既體現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也體現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精神等深層次方面,這些深層次的精神性內容構成文明的核心和靈魂,其差異決定著各種文明之間的本質區別。認知了解一種文明,既要看該文明主體民族所表現出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風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更要看該民族所一貫秉持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精神等。

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即使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其文明發展中總是有值得其他文明學習借鑒的地方。人類隻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宣揚“文明沖突論”“文明優劣論”,認為自己民族的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企圖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習近平總書記曾用一個精妙的比喻來形容各種文明之間的平等性,“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並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正是因為文明的多彩平等,世界才變得美麗無比,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任何一種文明都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都是該國家、該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中內生演化積澱的結果。承認每個文明的獨特性,並不是否認各個文明所擁有的共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文明共同性的集中體現,是世界各民族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符合人類發展方向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認知。

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盡管出現過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但多樣性文明間的平等交流互鑒始終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自古至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始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人類文明發展史本質上就是一部異質文明之間交流交融、互學互鑒的歷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規律。

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文明發展健康生態的必然要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世界各種文明之間隻有加強交流互鑒,善於汲取其他文明中有益的成分,才能獲得延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表明,世界任何一種文明,都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得以發展的。中華文明在發展中之所以一直沒有中斷,始終表現出較強的生機活力,也得益於中華文明自古崇尚“和而不同”,與其他文明之間始終保持著交流互鑒的關系。中國在公元前100多年就開辟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裡蘭卡,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明末清初積極學習借鑒西方的現代科學技術。中國共產黨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努力做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者、踐行者、推動者,“我們希望,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成果,各國人民的意願都能夠得到尊重,各國能夠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交流互鑒能消除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和誤解,達成相互之間的理解、包容與和解,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已變成地球村,各國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種文明之間隻有通過對話交流,才能增強理解、消除誤解,齊心協力,共同維護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目前,文明交流互鑒正日益成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紐帶。但也應清醒地看到,世界上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利於和平發展的顯性因素和潛在力量,霸權主義仍然存在,局部地區戰爭依然不斷。要從根本上消除隔閡,需要通過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用平等包容的態度去對待其他國家和民族,求同存異、求同化異,彼此理解,實現文明的進步與世界的和平發展。

推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是解決當今世界各種難題和嚴峻挑戰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全球性的難題和嚴峻挑戰。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交織,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能源危機日益嚴重,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克服這些難題和嚴峻挑戰,需要經濟科技的力量,更需要文明的力量。在世界性難題和嚴峻挑戰面前,僅僅依靠單一國家和一種文明的力量難以應對克服,世界每一種文明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和合作伙伴,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合作將極大地提高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難題和挑戰的能力。面對全球性挑戰,各國應該加強對話,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鑒中實現共同發展,惠及全體人民。要倡導和而不同,允許各國尋找最適合本國國情的應對之策。

在深化交流互鑒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已經証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各種文明共同發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路徑。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唯有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才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正途。

文明交流互鑒要樹立平等和合理念。“和羹之美,在於合異”。隻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處,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樹立平等和合的理念,尊重文明多樣性,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証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大敵,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隻有樹立寬廣的胸懷,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才是正確選擇。

文明交流互鑒要守正創新。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不是忽視自身特質傳承、忽視創新,而是倡導在借鑒學習的基礎上,提高自己文明創新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轉化為推動進步的強大動力,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創造發展的新輝煌。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對於那些被証明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初步判斷對自己有用但還看不准的內容,要敢於實驗、先行先試,看是否適合我國的“水土”。如果經過實驗,証明適合我國發展需求,有利於促進中華文明進步,就大膽放開並大力推廣。

文明交流互鑒要搭建平台和長效機制。文明交流互鑒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和平台,建立長效機制。中華民族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始終注重搭建交流的平台載體,建立多層次的人文平等合作交流機制,密切推動中外在各領域的友好交往與合作。從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到近代以來大批留學生到海外學習、商貿合作、人文交流,到現代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海外孔子學院建設等,中國始終是世界文明平等互鑒的倡導者,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者和楷模。多年來,中國始終致力於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文明交流互鑒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定力。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定力,是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中國立場和中國特色的必然要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中,隻有始終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定力,才能獲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從容與堅韌,才能善於駕馭各種復雜的局面,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挫折都能做到胸有成竹、泰然處之、愈挫愈勇、堅如磐石,牢牢掌握主動權,始終佔據優勢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讓中華文明在國際舞台上充分展現自己的魅力。如果在世界文明交流的大舞台中缺乏文化自信與定力,一碰到困難、聽到噪音雜音就淺嘗輒止、慌亂不定,就會從根本上喪失自己發展的優勢和立場,從而失去文化發展的主動權,偏離文化發展的正確道路。在新的歷史時期,要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以文化發展規律為遵循,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定力。

文明交流互鑒要講好中華文明故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要立足中國實際,講好中華文明故事,講清楚中華文明是什麼樣的文明、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講清楚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華民族、讀懂中華文明、讀懂中國共產黨。創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精准提煉中國議題話題,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創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手段,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積極構建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格局,有效拓展傳播平台渠道,努力推進海外合作和本土化建設,有效提升和拓展中國聲音的國際傳播影響力﹔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主動地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在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面前敢於亮劍、善於發聲,積極展現中國的大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山東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