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半床書”的由來

汪建新

2022年12月15日08:25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是全國唯一全面系統展示一代偉人毛澤東生平業績的紀念性博物館,館藏文物和文獻資料3.5萬余件。其中,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臥室場景復原,令人印象深刻。毛澤東同志的床鋪與眾不同:寬達五尺,一邊高一邊低,睡覺的半邊高,靠牆的半邊低,幾乎被書籍佔據。如此奇特的床鋪布局,是毛澤東同志終生酷愛讀書、好學不倦的生動縮影。而這“半床書”,和毛澤東同志特別欣賞的一副對聯有關。

在吉安市青原區的富水河畔,有一個古村,名曰渼陂。該村始建於南宋,是一座江右民系古村,已有1000多年歷史。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367棟,有民居、祠堂、書院、義倉、牌坊、樓閣、店鋪、碼頭、教堂等。古村融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藝術於一體,人杰地靈,名士狀元輩出,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

渼陂也是一塊紅色熱土,見証了中國革命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當年,紅四軍曾把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設於該村。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召開了著名的“二七會議”,頒布了土地法,作出攻打吉安的決策。

古村留下了諸多紅色印記:梁氏宗祠的永慕堂為紅四軍總部舊址,萬壽宮是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敬德書院為蘇維埃政府總工會舊址,義倉曾為列寧小學舊址,節壽堂曾為紅軍醫院,留有尚能辨認的80多條紅軍標語。

渼陂村內有一幢名叫“唯吾德馨”的清末民居,硬山式磚木結構,前為小庭院,右辟書齋,建筑面積100多平方米。1930年2月,毛澤東同志曾在此居住和辦公。書齋別具特色,頗似一張古床,上面是一排各種吉祥圖案的鎏金貼畫,貼畫均由竹片一片一片黏上去,栩栩如生。書齋內有一小天井,牆壁上書有一副對聯“萬裡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橫批是“名教樂地”。

這副對聯源自安慶府桐城縣人左光斗(1575—1625)。左光斗於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及第,授中書舍人,萬歷四十七年被舉任為浙江道監察御史。之后歷任左僉都御史、直隸屯田事、大理寺左寺丞。左光斗是明末水利專家,“東林六君子”之一。他為官清正、磊落剛直,被譽為“鐵面御史”。因對抗權宦魏忠賢,下獄致死。史可法評價其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南明弘光時平反昭雪,謚為“忠毅”。左光斗曾自撰一聯:“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懸挂在自己的“遺直齋”。渼陂村的先人仰慕左光斗,對其原聯作了堪稱出彩的再創造,變成“萬裡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彰顯剛柔並濟的文武之道,用以垂范后世。

毛澤東同志十分欣賞此聯,對此聯之精妙,贊不絕口。此后,終其一生,心中不曾遺忘。毛澤東同志曾手書此聯,長期挂在中南海的菊香書屋,直至去世,也不曾取下。

“一庭花草半床書”中的“半床書”,是毛澤東同志終生身體力行的生活習慣。毛澤東同志一直把讀書學習看成是人生的第一需求,“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在湖南一師讀書期間,他作過一副有關讀書的對聯“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澤東同志曾這樣描述他在湖南一師圖書館讀書的感受:“我就貪婪地讀,拼命地讀,就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個不停一樣。”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曾說:“如果再過十年我就死了,那麼我就一定要學習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不管處在什麼境遇,順境也罷,逆境也罷,毛澤東同志始終孜孜不倦地讀書。

古人讀書講究“三上”,即“枕上”“廁上”和“馬上”,毛澤東同志把“枕上”讀書演繹到了極致。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戎馬倥傯,生活顛簸動蕩,“半床書”的願望近乎奢侈。當人們去西柏坡參觀中共中央舊址的時候,不難看到中央領導的“蝸居”狀態。走進毛澤東同志臥室,可以見到一張雙人床,床上一半的空間被他用來放書,那張床已經兼具了書架的功能。進入北京之后,這種樣式成為毛澤東同志床鋪陳設雷打不動的一種常態。

毛澤東同志一生喜歡睡木板床,他的床普通、寬大,總是一邊高一邊低,高的一邊睡覺,低的一邊擺書。他在床上辦公、看書的時間比睡覺的時間長得多。這些擺放在床上的書都是他平常最喜歡看的。據毛澤東同志身邊工作人員周福明回憶:床上的那三摞書中緊挨主席睡覺那邊的一排是與主席形影不離的,外出任何一個地方,無論路程遠近,不管時間長短,不用開書單,周福明都要專門用個小箱子單獨地把它們全部隨身帶上。每到一個地方,首先把它們攤開,原樣擺在主席睡覺的床鋪上。就連主席每次外出坐火車這段時間,周福明也要把這些書按序在臥鋪上擺放好。床上的書全部算起來大概有幾百冊,三排一摞一摞地擺放著,有的足有一二尺高。衛士在換床單時要特別仔細,對這些書籍一定要按照主席碼放的樣子,一本不差地恢復原樣。

毛澤東同志“書以伴行,書以伴眠”。隻要留意一下毛澤東同志各個時期在全國不同地方的住處,就會發現,他的床全部都是硬板床,愈到晚年,式樣、構件愈加簡化,而那“半床書”卻一直如影隨形。韶山的滴水洞是這樣,杭州的汪庄是這樣,廬山的蘆林一號是這樣,井岡山賓館的115房間還是這樣。毛澤東同志以“半床書”相伴,嗜書如命,讀書不輟,堪稱典范。

(作者單位: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

(來源:《當代江西》,2022年第12期)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