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答好國際傳播的時代之題

廖祥忠

2022年11月28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答好國際傳播的時代之題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戰略部署,並明確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要求。如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背景下,面臨的一項重大時代課題。我們要擔起歷史使命,鼓足理論勇氣,提升實踐藝術,寫好時代答卷。

  新時代國際傳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聞輿論和意識形態領域,信息革命引發傳播環境劇烈變化,輿論引導工作面臨諸多新挑戰。黨中央迅速作出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以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從相“加”到相“融”,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主流輿論鞏固壯大,網絡生態持續向好,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伴隨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日益上升,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宏願,進一步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人們的共識。

   放眼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驅動著國際局勢呈現出空前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面對中國的日益強大,面對國際格局的深刻復雜演變,美西方社會表現出對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乃至中國文化的一系列負面過激反應,對新時代中國發展的不適應和不理解成為美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走向的心理症候。針對國際輿論環境的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作出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的重大部署。回應國際傳播的時代之題,新時代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其使命不僅在於傳承思想理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和媒體走出去的歷史實踐經驗,而且要用系統思維和工程邏輯,實現輿論工作的內外聯動,聚焦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全維度、全流程、全元素。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理順內宣外宣體制,實現內宣外宣一體聯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搭建國際傳播的新型主流平台﹔動員多元傳播主體,暢通多種傳播渠道,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創新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達﹔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和后備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水平。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要圍繞兩個大局,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國際話語權,並致力於推動構建以真正的多邊主義為核心的國際傳播新秩序,為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提供從頂層設計、研究布局到實踐探索的系統性支撐。

  推動國家形象“理”與“象”辯証統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要求。伴隨中國硬實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一系列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方案的出台與落地,中國形象的認知與構建顯得愈發重要。如何解碼新時代中國形象之“理”即闡釋好中國形象的時代本質,如何描畫新時代中國形象之“象”即探索出中國形象的呈現方式,共同構成了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的急迫問題。

   “理”是“象”的基礎,是堅守的價值和穩定的敘事,保証“象”不會偏離本質﹔“象”是“理”的外化,是價值的載體和敘事的媒介,促使“理”可以被傳播和被理解。一段時期以來,國際傳播工作要麼側重“理”、輕視“象”,導致缺乏表達工具和傳播媒介,陷入“有理說不出”的困局﹔要麼聚焦“象”、忽略“理”,缺乏價值支點和邏輯力量,導致“說了傳不開”的尷尬。回答好國際傳播的時代之題,我們需要洞察“理”與“象”的辯証統一,尤其是在充分認知國際輿論場多元主體和復雜關系的前提下,明晰中國故事的歷史邏輯和世界方位,提升自身傳播能力、創新國際傳播理念、推動國際輿論格局變革。在夯實中國之“理”價值立場的同時,加強“象”的創新,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推動構建信息時代人類文明傳播和交流的共同體。

   具體而言,實現“理”與“象”的辯証統一,在實踐上,要深入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成功經驗,尤其是以媒體深度融合為特征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持續鞏固壯大主流輿論,為系統應對國際輿論環境變化鍛造了內力,也推動著傳播場域的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同構,這是我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在理念上,要推動國際傳播思維升級,實現新聞傳播與信息傳播的同構,進行學科、學術和話語的系統化創新,為國際社會提供超越傳統國際傳播的新范式﹔在方式和內容上,要實現國際傳播方式轉變,讓藝術傳播與文化傳播同構,遵循國際傳播規律,提高傳播藝術,並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相結合,增強不同文明的情感共鳴,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建構國際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答好國際傳播的時代之題,肩負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歷史使命,需要系統設計,久久為功,處理好目標的短期性與長期性、工作的理論性與實踐性、視野的本土性與全球性等一系列問題。對於高等教育特別是新聞傳播學研究者而言,回答國際傳播的時代之題,最根本的就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助力實現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新聞傳播與信息傳播、藝術傳播與文化傳播的同構。

   建構國際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實踐,推動國際傳播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發展創新。在學科體系方面,立足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設,聚焦多學科交叉,充分融合新聞傳播學、藝術學、區域國別學、外國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等,打造跨學科發展新空間和跨學科知識生產新平台,實現從新聞傳播到信息傳播的范式跨越,積極應對國際傳播的深度媒介化與虛實同構新生態。在學術體系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對外傳播經驗,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借鑒其他國家有益理論資源,從歷史與當下、本土與世界、技術與文化、科學與藝術、語言與區域的互動出發,推動交叉研究和前沿創新。在話語體系方面,闡釋和傳播以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標識性概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以自主知識體系為根基,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就有潛力發展成為具有真正國際視野、包容性價值、引領性影響的國際傳播理論新范式,更加充分、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作為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和服務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國家隊,中國傳媒大學近年來致力於以信息傳播新范式引領國際傳播學科和平台建設,通過融合發展信息傳播理論和全面布局區域國別研究推動學科發展,通過高質量建設和高標准運行國家輿情實驗室系統提升國際傳播資政服務能力,通過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等戰略科研平台創新國際學術交流新模式,通過開設“國際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碩士班、“國際傳播博士、碩士白楊班”等打造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新高地。立足“系統治理、創新驅動、交叉融合、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中國傳媒大學正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為己任,努力為答好國際傳播的時代之題提供智慧。

   (作者:廖祥忠,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