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六個堅持”譜新篇系列談①

初心砥柱天地間——談堅持人民至上

田書為

2022年11月23日15:5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編者按

  理論的先進,是最徹底的先進﹔思想的主動,是最大的主動。回望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注目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聆聽“站起來”的歷史回響、傾聽“富起來”的春天故事、諦聽“強起來”的時代脈搏,一個重大論斷穿越時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六個堅持”既是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點,也是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點。

  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庄嚴歷史責任。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從今日起,本報陸續推出“‘六個堅持’譜新篇”系列談,與廣大黨員干部一道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黨的創新理論的道理學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更好地堅定理想、錘煉黨性、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首都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的東側,一處紅色地標熠熠生輝,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在這裡巍然矗立。展覽館西側廣場上,聳立著五組雕塑。一面火紅的《旗幟》,代表著方向﹔四組漢白玉雕塑,分別命名為《信仰》《偉業》《攻堅》和《追夢》,展現著百年來黨和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奮勇前進的奮斗歷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六個堅持”,集中概括和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品格和鮮明特質。“六個堅持”中,“堅持人民至上”置於首位,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的人民性。真正徹底的理論一定是人民的理論,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必須深刻體會“人民”二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根本性意義,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這一根本價值取向。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外出考察來到陝西延安,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共產黨當家就是要為老百姓辦事,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這是對我們黨人民情懷的堅定宣示,照見的是黨的性質宗旨,詮釋的是黨的使命擔當。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源於馬克思的人民觀。1835年秋,中學時代的馬克思寫了一篇名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短文。在文章最后,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洒下熱淚。”當時,馬克思和他的同學面臨著畢業、升學和就業的壓力,大家都在考慮自己的職業選擇。有的人羨慕現世的功名利祿﹔有的人渴求來世的永恆救贖﹔有的人追求遠離實際的精神享樂。與眾不同的是,馬克思把為人類求解放,視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在漫長的斗爭實踐與理論研究中,他矢志不渝,始終忠實於青年時代的誓言。堅持人民至上,由此成為馬克思主義最深刻、最本質的精神基因。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始終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歐洲發生著貧困與富裕的兩極分化、高尚與墮落的雙重積累。廣大人民群眾遭受著日益加劇的物質貧困與精神匱乏。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直接把底層勞動者遭遇不幸的根源,判定為社會對底層勞動者的“謀殺”。當時,許多人也關注到了這樣的事實,但正因如此,很難相信有如此遭遇的人民群眾擁有獨立自主變革現代社會、改變自身命運的能力。與這些人相反,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一觀點不僅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更在理論和實踐層面,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為工人階級革命與全人類的解放找到了根據、鼓舞了斗志、指明了方向。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高呼,“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相信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奮斗下,人類解放必須實現,也必然能夠實現。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無可置疑地証明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超越性,也正日益彰顯出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強大真理力量。

  黨的理論來自人民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它體現著人民的美好願望、反映著人民的現實訴求、凝聚著人民的熱切期盼,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

  人民的創造性實踐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客觀現實依據。1978年夏秋之際,安徽省遭遇嚴重旱災,秋種面臨困難,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和農民沖破舊體制限制,開始包干到組、包產到戶。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風險,在包干合同書上按下手印並承諾:“保証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生動再現了這段歷史。這18戶農民按下手印時,心中十分忐忑。因為,他們一方面渴望提高生產力,改善生活境遇,一方面不確定這種行為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害怕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后來,歷史逐步証明,這種冒著“巨大風險”的開拓性嘗試,符合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一般趨勢,激活了沉睡多年的鄉村,深化了黨和政府對農村改革、經濟發展乃至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成熟,提供了客觀依據。

  人民的創造性實踐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主觀價值引領。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世紀50年代后期,每個家庭都渴望擁有“四大件”,即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也被人們戲稱“三轉一響”。到了90年代,“四大件”變成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到了本世紀,人人渴望的“四大件”再次“翻新”,變成了手機、電腦、汽車、住房。社會生產力水平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中得到巨大提升,推動人全面發展,而非單純滿足人的物質需要,逐步成為黨的工作重點。這種轉變,不僅是具體政策層面,更是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的轉變。如果說,1978年小崗村18戶農民對舊體制的突破,或特殊歷史條件下人民的某個創造性實踐活動,更多的是在客觀政策層面推動黨的理論創新,那麼,當我們立足更長的歷史時間軸,便容易發現,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整體,其實也在主觀價值層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黨的理論創新的基本價值指向。

  黨的理論為了人民

  古人雲,“為治之本,務在於安民”。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黨的理論是為人民服務的,始終把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當作自己的根本目的,推動並引領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從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政治保証、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並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

  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實現黨的理論創新,必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黨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本質上就是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人民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黨的理論創新的路徑和目的。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而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必須讓馬克思主義理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深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生活化。青年時代的艾思奇把自己的文章匯編成《哲學講話》出版,后來改為《大眾哲學》的書名再版。這部著作以簡潔曉暢的語言和文筆,淺顯而生動的事例,把抽象的哲學理論直觀呈現給廣大人民群眾。例如,以“雷峰塔的倒塌”為例闡釋質量互變規律﹔以“無風不起浪”為例闡釋事物之間的普遍有機聯系。《大眾哲學》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深遠影響,開通俗哲學寫作之一代風氣,成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典范。今天,時代已發生深刻變化,馬克思主義也已得到巨大發展,不過要想推動黨的理論創新,仍舊需要認真對待《大眾哲學》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念,使黨的理論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不斷激發中國人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理論掌握群眾的目的,是使群眾應用並創新理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實現理論貼近群眾,更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意願、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實現群眾對理論的自覺踐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認真了解貧困群眾的現實境遇,傾聽貧困群眾的所思所想,提出了“精准扶貧”的重要思想。精准扶貧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滿足了人民的需要,發揮了人民的創造,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理論。廣西百坭村的第一書記黃文秀,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以身殉職,年僅30歲﹔重慶下庄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歷時七年在絕壁上鑿出“絕壁天路”,帶領鄉親們改變了貧困落后的面貌﹔雲南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拖著病體堅守三尺講台,讓革命精神、愛國情操、紅色基因融入孩子們的血液,代代相傳。這樣的時代楷模還有很多。他們是偉大中國精神的時代寫照,是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強大意志的生動體現,是黨的理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的歷史表達。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人民消滅了絕對貧困,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為全人類的減貧事業做出巨大貢獻,極大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蜿蜒曲折的支前小道上記載了人民支前運輸的感人故事。(西柏坡紀念館館藏圖片)

  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上圖記錄了渡江戰役中,一個江邊長大的姑娘搖櫓劃槳、護運解放軍渡江作戰的感人瞬間。(鄒健東攝)

  (圖片源自人民網)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