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心系“國家事”  肩扛“國家責”(中國道路中國夢·不負囑托更奮發(11))

黃  碩

2022年11月02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細胞、組織的重要物質,蛋白質的功能是由其序列決定的,序列的微小改變就可能誘發疾病。如果能為蛋白質精准測序,就能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

2015年,我結束了近10年的留學生涯,回到祖國、回到母校南京大學的化學化工學院任教,開啟有關蛋白質精准測序的科研課題研究。當時,我們將研究方向瞄准了納米孔測序技術。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后,我們團隊通過DNA移動帶動多肽分子在納米孔內的棘輪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實現了多肽的單分子測序,填補了技術空白。

在南京大學,在各自學科領域、不同工作崗位上奮斗創新的青年學者還有很多。今年5月,我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匯報教書育人、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工作感悟,表達了弘揚優良傳統、擔當強國使命的堅定決心。沒過多久,習近平總書記就給我們回信了。“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表率”,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對我們來說是巨大鼓舞,激勵我們勇於挑戰自我,專注於從事長周期、高價值的原創性研究。

納米孔測序技術涉及材料、物理、生命科學等學科的交叉應用,蛋白質測序更是被稱為“天梯上的難題”。我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研究並堅持不懈攻關,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學術興趣,另一方面也源於家中四代人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前輩們在不同年代、各自崗位努力報國,我也深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

今年9月,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雜志的封面文章,介紹了我們團隊在RNA表觀遺傳學修飾檢測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這項新技術,就像拿著放大鏡,在測序時看得清具體的細節。在實際應用中,這項技術將幫助醫護人員更清晰地了解疾病發生機制、進行科學診斷,大大降低誤差率和不確定性,更好造福患者。這項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原創研究成果,全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無論是投身科研項目,還是指導學生參與學術課題,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是我一貫堅持的原則。每年,我都會帶學生們參加頂級學術會議、與行業專家面對面交流,讓他們親身體會到,隻要做出原創性研究成果,就會被看到、被尊重。當低年級學生重復做出最新研究成果時,我也會鼓勵他們,這只是個起點,要將引領而不是重復作為科研目標。勇攀科技高峰的接力棒,必將傳遞到新一代科研人的手中。

生逢偉大時代是人生之幸,留學歸國青年就是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化學化工學院有一個化學與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研究人員來自不同的課題小組,涵蓋了化學、物理、生物、環境等院系專業,大家互幫互助、群策群力。我們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更好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

(作者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本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02日 05 版)

(責編:彭靜、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