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2022年10月31日11:09 來源:解放日報
科技子系統的功能是確保“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即不斷推動高質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教育子系統旨在培育“第一資源”,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穩定地輸送各類人才﹔經濟社會子系統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把創新置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嚴峻挑戰和重大機遇交錯並存的背景下,國家創新體系必須更具韌性、張力、活力、彈性及黏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科技進步、教育發展、經濟社會前行三者之間相互推升、彼此促進的耦合關系,也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進入新發展階段,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催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持續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保障國家總體安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體現出必要的響應能力和供給質量。
一、“三個第一”緊密互動、高度耦合
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涉及多元主體協同、各類要素整合、各種能力集成以及多重機制聯動,是一項具有較高復雜程度的系統工程。其中,科技、教育、經濟社會三個子系統的作用尤為顯著。科技子系統的功能是確保“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即不斷推動高質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教育子系統旨在培育“第一資源”,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穩定地輸送各類人才﹔經濟社會子系統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這既指向經濟增長的動能塑造,也包括社會治理的能量補給。三個子系統之間存在緊密互動的邏輯關聯。首先,在“第一生產力”的形成和“第一動力”的轉化過程中,“第一資源”發揮著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可以清楚地識別出人才強→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遞進邏輯。其次,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其培育和成長,必須高度嵌入“第一生產力”形成和“第一動力”轉化的過程,千錘百煉始成金。第三,人才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的主導者,同時也扮演著科技創新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鏈接”角色。“第一生產力”和“第一動力”隻有通過“第一資源”的起承轉合,方能在高水平互動中不斷推升彼此的能級。第四,“第一生產力”的供給質量、“第一資源”的保障能力,決定了“第一動力”的能級高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工作要求,而科技、人才、創新這“三個第一”恰好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把握國家創新體系的完整理論視角,並指出了體系效能提升的可循路徑。
二、不斷強化“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奮斗,我國科技事業取得全方位、跨越式的長足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同時,我國成功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位置和作用愈加顯著。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把創新置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嚴峻挑戰和重大機遇交錯並存的背景下,國家創新體系必須更具韌性、張力、活力、彈性及黏度,不斷強化“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加快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和能力建設。我國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已經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至2.44%。在建立投入增長保障機制的同時,還要注意投入的結構改善和效率提升問題,在重大基礎前沿領域、在未來技術發展最有可能實現突破並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方向、在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總體安全的戰略必爭之地,進行超前布局,開展策源性、戰略性和儲備性研究,盡快提升自主研發能力,筑牢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根基。
二要加快打造能夠應對多任務情境的戰略科技力量。面向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以重大科技專項、大科學設施、產業化項目為抓手,強化協同機制建設,打造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為核心,貫通不同類型組織,跨產業、跨領域、跨區域,能夠直面全球科技前沿競爭的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實現“卡脖子”技術瓶頸的集群式突破。在具有基礎性和先發性優勢的領域,著力增強對創新鏈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掌控能力,鍛造旨在形成制衡能力的“殺手锏”,爭取更大的戰略主動。另外,顛覆性技術研發事關產業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其重要性和緊迫性愈加凸顯,必須未雨綢繆,啟動有組織、策略化的超前研究部署。
三要探索構建更加自主、協同、開放的新型舉國體制。新型舉國體制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意圖的任務體制,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在新形勢下,一方面要依托“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既要關注特定攻關目標的實現,也要注意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尤其要發揮重大科技決策機制的作用,對需要全力攻關的任務結構進行識別和分析,並根據輕重緩急排序。
四要加強區域創新協同。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體效能提升中具有“落棋一子,滿盤皆活”的效用。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經濟發達、科技資源富集的區域,通過加強區域創新協同,可以集中區域內的優勢力量和有利條件,快速形成重點領域從科技創新到產業突破的體系化能力,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區域創新協同是一個面向諸多不確定性的漸進過程,首先要在使命和願景層面引發共鳴,而后逐步達成行動層面的共識,再到責任共擔和資源共享,最終實現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共建和共治。
五要堅持科技創新領域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科技自立自強絕不意味著“閉門造車”,國家創新體系需要時刻保持與外部世界的高頻互動,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持續獲得信息交互和能量反饋。為此,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在營造開放創新生態的過程中,應該顯示負責任大國的胸懷和格局,一方面,可以依托已建成的大科學設施,策劃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國際大科學工程,引天下之英才。另一方面,可以聚焦基礎前沿和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問題,設立開放式科研基金,匯聚全球智力資源,為解決全球性問題作出中國貢獻。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新空間,強化重大科學議題設置能力,參與制定並維護國際科技合作的規則和秩序,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三、持續增強“第一資源”的保障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人才是國家創新體系中最活躍的要素,是整體效能提升的決定性力量。人才來源於高水平的教育,並在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中歷練成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已達4430萬人,其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規模已居世界前列,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各條戰線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但是,隨著科技創新的快速迭代發展,人才培養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需要全面考量和反思,系統施策。
黨的二十大報告創新性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一論述明確了進一步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的戰略思路和根本遵循,以此為指針,我們必須加強對科技進步、教育發展及人才成長的趨勢研判、規律認識和需求把握,在此基礎上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條件支撐,持續增強“第一資源”的保障能力。
從教育和科技相關發展趨勢來看,知識生產的方式越來越豐富,知識傳播與擴散的載體和渠道愈加多元,科學研究范式加速迭代升級,“科學家+實驗室”的傳統科研組織形式逐漸被打破。從國家創新體系演進的角度看,必須密切關注不同學科領域知識生產方式的迭代升級、知識供給側與需求側互動方式的持續更新,以及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路徑變遷。要從這些趨勢變化中,形成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向及重點領域的整體性認識,進而完善人才供給的頂層設計,滿足國家創新體系對於人才規模、結構、層次、供給節奏等方面的復雜性需求。
在探索和認識人才成長規律方面,可以嘗試通過全周期、寬口徑、多維度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建立人才畫像數據庫,逐步形成對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基礎研究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成長過程的規律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設計及制度安排,不斷完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其中,評價制度改革尤為關鍵,要以質量、績效和貢獻為導向建立評價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引導人才健康成長。
在把握國家對於人才培養重大需求方面,從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國際環境看,單邊主義、封閉主義、孤立主義迅速抬頭,各種試圖繞開中國的“圈子”正在形成,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因此,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心懷“國之大者”,關注並把握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兩個方面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大力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除了各領域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以及青年科技人才,國家創新體系還需要一大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工程技術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服務型人才。這些人才僅僅通過教育系統是很難培養出來的,必須借助科技和產業系統的帶教力量,依托科研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採用“干中學,學中干”的培養模式,助推人才成長。
四、加快提升“第一動力”的轉化效率
有了“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有了“第一資源”的可靠保障,還要將其高效轉化為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使得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和服務鏈密集交織起來,讓跨產業、跨區域、跨領域的創新活動更加活躍並富有成效,不斷激發科技進步與市場需求相互碰撞的場效應。加快提升“第一動力”的轉化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對國家創新體系的賦能成效。
一要引導資本賦能。從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星星之火”,到燃起產品化和市場化的“燎原之勢”,每一步都需要不同類型和偏好的資本關注和介入。因此,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和調控,營造有利於風險資本發展的社會環境,增加中小微科創企業在其生命周期各環節的融資機會。另一方面要建立國資創投功能性績效評價考核機制,發揮國資創投在新興技術投資領域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二要強化服務賦能。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構建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的發現、培育、扶持及服務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培育,加快創業孵化、概念驗証、技術中介、成果轉化、評估交易、知識產權服務、科技金融、市場拓展、管理咨詢、創新方法等專業化的功能性資源集聚,構建功能齊全、層次豐富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三要促進平台賦能。在多維度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科學研究范式和科技創新模式加速迭代發展,日趨數字化、平台化和社會化。面對蓬勃興起的中小微企業及社會創新需求,應加快謀劃,向其開放包括大科學設施、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台在內的基礎性科研平台。同時,布局和建設一批指向數據歸集、算法訓練、算力集成、軟硬件開發的開源開放創新平台,激活社會創新力量。
四要推動數據賦能。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面向政府部門公共數據以及公用事業、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的准公共數據,構建歸集、開發利用及共享的機制和規則體系。建立具有一定數據整合和加工能力的數據中心,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的數據標准化採集和共享設計,並探索形成相應的服務機制,打造“數字引擎”,助推數字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五要實現場景賦能。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依托,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聚焦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建構和開放層次更為豐富、領域更加交叉的社會應用場景,形成科技成果與社會需求充分互動的局面,在新興技術獲得能量釋放空間的同時,讓老百姓更多地感受科技進步的“社會溫度”。
六要探索治理賦能。在技術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新興技術應用於經濟社會的具體領域后,可能對產業安全、社會秩序、商業道德及科技倫理形成沖擊,往往會超出既有法律、政策和制度的規制范圍。另外,部分企業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收集、分析並涉嫌非法利用涉及用戶隱私的消費行為數據,對於這些行為,取証和監管的難度非常大。面對這些不斷涌現的新問題,一方面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政府制度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發揮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第三方組織等多元主體的作用,開展科技倫理治理,降低新興技術應用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
在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是基礎和前提,持續增強“第一資源”的保障能力是根本,加快提升“第一動力”的轉化效率是目的,三者之間密切相關,高度耦合。抓住“三個第一”這個牛鼻子,推動科技、人才、創新的協同發展,一定可以使國家創新體系要素更充沛、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強大,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