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王一彪

2022年10月10日08:3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不懈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升華和實踐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思想財富,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生態領域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自覺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通過深入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深刻認識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惠及民生的巨大成就,進一步增強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果。

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公共產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等的深刻揭示,充分彰顯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等根本問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重要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的熱切期待,把黨的根本宗旨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現實需要、對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憧憬緊密結合在一起,展現了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彰顯了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開創了黨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新境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明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其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面對這道歷史必答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把美麗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一道作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等等。這一系列頂層設計、戰略規劃、統籌部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歷史擔當,科學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規律。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汲取我國歷史上關於自然觀、生態觀等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資源,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必須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為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通過走以綠色為底色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深刻認識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惠及民生的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千年大計,謀劃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從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部署,各地區各部門把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任務,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污染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十年,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隨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接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4.8%、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到87.5%。順利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這些成果充分彰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城鄉環境更加健康宜居,人民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高。城鄉環境衛生狀況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反映社會精神風貌和文明進步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為現實。集中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水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230余萬公頃,較2012年前增加近50%,城市公園約1.8萬個,百姓身邊的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數量不斷增加。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2020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8%,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超過90%﹔95%以上的村庄開展了清潔行動,農村從普遍臟亂差轉變為基本干淨整潔有序。這些成果充分彰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促進城鄉環境衛生改善和人民身心健康作為重要任務,全面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做到以高水平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生態環境安全防線持續鞏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黨和國家發展大局、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高度關注江河安全,在青海,反復叮囑要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在甘肅,提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寧夏,賦予“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時代重任。這十年,我國積極推進大江大河保護治理,截至2021年,長江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體,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體,珠江流域、西南諸河、西北諸河、東南諸河水質狀況保持為優,淮河流域、遼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開展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有力提升涉及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同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生態安全屏障越來越穩固。這些成果充分彰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全面提高災害防控水平,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努力為建設美麗中國、增進人民生態福祉提供輿論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生態文明最本質的還是體現在人的文明行為方式和價值理念上。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要充分發揮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報道和輿論引導,讓干部群眾把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形成人人崇尚生態文明、人人支持生態保護、人人建設美麗中國的濃厚社會氛圍,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果。

加強宣傳引導,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上,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宣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宣傳各地區各部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引導干部群眾深刻認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巨大成就,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在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從而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進一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做好輿論監督,積極推動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在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上,要繼續按照真實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的要求,切實加強輿論監督,既抓好公開報道,又抓好內參報道,努力推動群眾身邊的一個個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注重全媒傳播,凝聚建設美麗中國磅礡力量。在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上,要進一步優化全媒體傳播格局,統籌對內對外、網上網下,推動媒體融合深度發展,促進融媒產品同步同向、同頻共振,形成建設美麗中國的全媒傳播合力,用更多高質量的融媒體報道,引導干部群眾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不斷匯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