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數字下田”:穩住“糧袋子”,鼓起“錢袋子”

凌經球

2022年09月14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的使命在於牢牢穩住中國人“糧袋子”的同時,千方百計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如何解決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問題,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

以往一談到農業,人們的腦海裡自然就浮現出一幅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圖景。當下,社會上流行這麼一句話:“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農田則是農業的母版。”隨著以生物育種、生物農藥等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和以5G技術為支撐的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孕育著重大突破,其方向是生產裝備化、裝備數字化、監管網絡化、管理智能化和作業無人化。無人化生態農場將成為未來全球農業的發展趨勢,誰能搶佔這一巔峰,誰就可以引領未來世界農業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仍然是以提高農業生產力為驅動推動農村結構轉型,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結構轉型,並以此創造更多就業、拉動農村轉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轉型的目標就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科技引領、數字賦能農業轉型升級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題中應有之義。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科技強國的實現程度僅為62%,與世界農業科技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階段。其中,最突出短板是農業科技條件不足,每萬人擁有的農業科技人員數為32.4人,比例不高﹔農業科技投入強度為0.62%,僅為世界前五名平均水平(1.98%)的31.3%﹔科技成果轉化率為40%,而發達國家這一數據高達80%。這些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自主創新、實現農業科技強國夢的關鍵要素。同時還應該注意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不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在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手機種田”已相當普遍﹔而西部地區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不少地方仍擺脫不了“牛耕馬馱”的傳統舊俗,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我國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實現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須多管齊下、多措並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百折不撓的韌勁推動種源“卡脖子”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加快推進農業“芯片”升級換代,盡快縮小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努力穩住“糧袋子”。同時,我們圍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聚焦農業提質增效目標,積極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數字下田”新模式,讓數字賦能農業轉型升級行穩致遠,有力地充實了農民的“錢袋子”。在補齊農業科技投入、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突出短板,在完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培育新型農民、引進數字化企業、完善多方利益聯結機制、健全欠發達地區差別化支持政策等方面出實招、使實勁、見實效,有力推動農民持續增收、土地永續增綠、農業高質量發展,國泰民安的美好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作者:凌經球,系廣西區委黨校二級教授)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