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對民族交融有何影響? | 三交史話

李志鵬

2022年08月29日09:01    來源:國家民委

原標題: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對民族交融有何影響? | 三交史話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宋遼夏金時期,是多民族政權並存的時期。西夏政權控制河西地區之后,發展農牧業、重視文化、積極經營,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是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縮影。

  ▲位於甘肅瓜州縣的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走廊發揮著重要作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圖為鎖陽城塔爾寺遺址。 瓜州縣政府供圖

  文獻資料體現出西夏對絲路貿易的重視

  自西夏太祖李繼遷攻佔靈州,太宗李德明擁有甘州、涼州,到景宗李元昊奪取瓜州、沙州、肅州,西夏政權從割據銀、夏二州的地方勢力發展成為與宋、遼鼎立的地方政權。

  西夏前期版圖北與遼為鄰,東南與北宋相接,西與西州回鶻相連,西南與吐蕃接壤,范圍大致包括今陝西北部以及內蒙古、寧夏、甘肅大部。遼、北宋滅亡后,西夏北部、東南部與金接壤,西南、西北部與吐蕃、回鶻相鄰。西夏所轄地區正是絲綢之路商旅貿易的必經要道。

  西夏充分利用這一地理優勢,一方面從事“轉手貿易”,將中原地區的茶葉、絲綢等銷往西域甚至更遠的地區,並將來自西域的乳香、沉香、珊瑚、玉石等物產轉賣至中原,另一方面對過往客商征取重稅,由此獲取大量利益。

  不僅如此,西夏還發揮畜牧業經濟優勢,將西夏出產的馬、羊、牛、氈毯、藥材等銷往各地。以氈毯為例,據《馬可波羅行紀》記載,西夏都城興慶府“城中制造駝毛氈不少,是為世界最麗之氈﹔亦有白氈,為世界最良之氈,蓋以白駱駝毛制之也。所制甚多,商人以之運售契丹及世界各地”。此外,在與宋朝的貿易往來中,還有不等價的歲賜和榷場貿易等,推動西夏經濟發展。

  西夏在攻佔河西地方並穩定局勢后採取了一系列經營措施。譬如,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獻《天盛改舊新訂律令》卷七《敕禁門》記載了西夏給予西州回鶻、大食使者和商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在特殊情況下可供給馱物牲畜、糧食、弓箭等敕禁物。對這些人違令購買敕禁物品的處罰,也較別國使者、商人為輕。由此可知,西夏重視同周邊地區的貿易往來,以維護絲綢之路貿易為西夏帶來的經濟收益。

  出土錢幣窖藏反映緊密的經濟聯系

  河西走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對於西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夏在河西地區設置管理機構,發展農業、培養人才,河西走廊成為西夏重要糧倉,河西重鎮涼城成為西夏陪都。河西地區出土的大量西夏時期文物,反映了絲路貿易繁榮的盛況。

  以河西地區出土的西夏錢幣為例,1955年在永昌縣河西堡發現西夏窖藏,其中有漢至西夏錢幣4000余枚。1972年在武威張義鎮發現一批西夏遺物,其中包括西夏乾佑元寶、北宋宣和通寶。1979年武威一窖藏中出土一批錢幣,約1萬余枚、28個品種,包括西漢五銖、王莽貨泉,唐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金正隆元寶,西夏天盛元寶等,其余皆為北宋錢幣。

  ▲西夏錢幣。 圖片來源:寧夏博物館

  武威師范學校、中心廣場、水電局招待所等地先后發現3批西夏窖藏,總計1萬余枚,有漢半兩、五銖,唐開元寶通、乾元重寶、五代十國錢幣、北宋錢幣、南宋錢幣、金朝正隆元寶、西夏錢幣等。其中,北宋錢幣上萬枚。

  1986年,武威市大壩場發現大量錢幣窖藏,主要為北宋錢幣,西夏錢幣有天盛元寶、光定元寶等。

  1990年,武威古浪縣干城鄉大東灘出土錢幣窖藏,有各類錢幣105種、2.3萬枚,其中北宋錢幣佔90%以上。

  錢幣是經濟交流和商業貿易的最好見証。在河西地區發現的西夏時期錢幣窖藏,不僅有西夏錢幣,還有宋、遼、金錢幣以及更早的隋唐錢幣等,其中以北宋錢幣為主。這一事實反映出西夏雖然也有自己的流通錢幣,但宋朝錢幣始終在經濟交易中佔據主要地位。

  宋朝貨幣在河西地區大量出土,客觀地反映出宋朝與西夏之間貿易繁榮,西夏統治河西走廊時期經濟發展、對外商貿往來活躍,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帶的各民族都對絲路貿易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敦煌壁畫體現深入的文化交融

  西夏政權自1038年建立到1227年滅亡,經歷了近200年的時間,形成了獨特而燦爛的西夏文化。西夏文化是黨項、漢、回鶻、吐蕃、契丹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夏時期的文物從人物形象、服飾、生產、生活、文字等方面,都體現出多元特征。西夏崇信佛教,其石窟、塔寺、文獻、雕塑、繪畫等都反映出以佛教為主、兼具道教和原始宗教信仰的特點。

  ▲瓜州榆林窟東壁南側,西夏時期的“普賢變中玄奘取經”。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網站。

  在西夏中晚期,河西的瓜、沙地區(今瓜州、敦煌)佛教藝術創作空前繁榮,其表達形式與價值取向都烙下中原文化的深刻印記,最典型的是瓜州榆林窟第3窟《文殊變》和《普賢變》。壁畫運用唐宋以來的白描形式進行描繪,細致的人物描寫與壯闊的山水景象具有明顯的宋代繪畫風格,充分體現出中原文化藝術對西夏的影響。

  在西夏石窟壁畫中,出現了大量水月觀音造像,進一步印証了唐朝時期首創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西夏的延續與發展。玄奘取經圖在西夏壁畫的集中出現,為中原文化在西夏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力的証據。

  與此同時,西夏文化藝術還受到吐蕃、回鶻文化的影響。莫高窟的西夏壁畫以西夏早、中期居多,壁畫風格上承五代、宋初風格,后逐漸融入吐蕃、回鶻以及黨項文化風格和特點,進一步發展為成熟的西夏壁畫藝術。

  ▲瓜州榆林窟東壁,西夏時期的“五十一面觀音變之風箱與冶鐵圖”。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網站。

  近年來,隨著西夏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拓展,越來越多的西夏文物進入了大眾視野。存世的西夏藝術品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形象地記錄了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多民族交融、多文化交匯的故事,為深入認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提供了生動資料。

  (作者系甘肅省社科院副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