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從比較視角深化古代文明研究(學苑論衡)

劉  健

2022年08月08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華文明起源時間早、延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實証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如何認識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的廣泛影響力?如何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對於這些問題,可以從比較研究的視角進行探究和解答。

  比較研究的視角古已有之。中國歷代史家都重視記載外來信息,並且隨著中國對外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對於外來信息的描述越來越精確,也越來越豐富,文明比較研究逐漸展開。在西方史學傳統中,比較視角也廣泛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文獻記錄、史學著作中。歷史上,各種文明不斷交流、互鑒和融合,留下了豐富的文字、圖像記錄,也體現在世界各地的考古遺址和遺存中。

  在中國史學界,當世界史正式成為史學門類的一個學科時,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學者就已經在不同領域開展了文明交流互鑒研究。比如,史學界在上世紀50年代“五朵金花”討論中,就有比較研究視角的切入,也有學者在文明比較的框架下創立“中西古典學”,深刻思考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近年來,中國古史研究者也注重中國與其他古代文明和國家發展進程的比較研究,如對東西方器物和技術的交流研究等,這類研究在資料選擇、議題視角、研究方法等各個方面極大拓展了文明比較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古代文明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料來源學術性不足,綜合性研究著作中的資料和証據大多為二手資料、三手資料,有些論據來自學術普及讀物。再如,術語翻譯來源不准確,直接導致術語使用不當,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注意加以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古代文明比較研究。一方面,要注意比較對象的對等性。中國史前時期的比較對象應該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的史前時代,不一定拘泥於年代的絕對一致,但是發展階段應當大致相當,如希臘古典時代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演進形態的比較。另一方面,要明確研究對象的范疇。比如,研究對象要包括世界主要古代文明,如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等早期文明起源區域的原生文明,也包括古代希臘、古代羅馬等對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次生文明,以及古代非洲、古代美洲等獨具特色的區域性文明,還應包括受核心文明影響的周邊區域次生文明,如古代西亞文明圈、古代希臘羅馬文明圈、中華文明圈等。通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比較研究,明確文明發展的基本內容和脈絡,探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此外,還要注重突出重點。比如,應側重對文明的起源、結構、模式、發展和變遷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對文明的傳承、交流、互鑒與斷裂進行系統的研究,對文明的制度與社會發展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探究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明確人類文明發展的形態,深化對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的認識,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作者為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8日 11 版)

(責編:劉圓圓、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