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的發展特征(學術隨筆)

沈長雲

2022年08月08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5000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不斷拓展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歷史脈絡的認知。同時,關於不同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還有許多謎題等待破解,尤其是中國早期文明的發展特征還有待深入研究。

  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般被稱為中國早期文明階段。這個時間階段大致與五帝時代相當,司馬遷所著《史記》就是從這個時期寫起的。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觀點,這個時期正處於我國早期國家的形成階段。國家形成發展的路徑及其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特質和基本社會形態的特征。深入研究這個時期文明的發展特征,不僅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歷史脈絡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對我國古代文明理論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

  在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年前后,我國黃、淮、江、漢等廣大地區逐漸形成可以按地區劃分的幾個文化類型,包括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中下游的中原龍山文化、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區的老虎山文化和小珠山文化、西南地區的寶墩文化、長江中游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及華南各地方文化,等等。盡管這些文化各有淵源、各具特色,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廣泛聯系,並且由於相互影響,各地方文化或多或少存在著共同特征。這種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無疑為以后夏商周三代廣域國家的構建提供了基礎。其中,中原文化因其區位優勢,較其他幾個文化對四周具有較強吸引力,因而有學者把這一階段文明的特征形容為“重瓣花朵式”格局,中原文化是整朵花瓣的“花心”。從夏商周三代均定都中原的史實來看,這種說法具有一定合理性。

  作為中國早期文明階段,這個時期呈現出“眾邦林立”的格局。所謂“邦”,是在氏族部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不平等的氏族組織。研究表明,國家是從氏族社會發展來的。這個時期,隨著“眾邦”的出現、發展、相互聯系,國家逐漸形成。夏朝就產生於中國早期文明階段的后期,地點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古人所稱的“河濟之間”。根據文獻記載,大禹領導民眾開挖溝洫,疏浚古河濟一帶的河道,治理好因地勢低窪造成的水澇災害。正是治水的功績讓大禹獲得河濟一帶民眾的擁戴,居住在此地的“眾邦”也被納入夏朝的統治范圍。這些歷史均可與相關考古發掘及具體地理環境相印証。這個時期相較古代希臘邁錫尼文明早了數百年,卻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形態:古代希臘邁錫尼各城邦都已進入奴隸制時期,強迫奴隸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宮廷非生產性勞動﹔而在中國早期文明階段,文獻中少有關於使用奴隸的記載,戰爭亦非為掠奪奴隸而發動,農業勞動更是由普通民眾承擔。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早期文明階段取得的一些比較耀眼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就上切入研究。比如,古人把五帝時期的一些發明創造歸於黃帝名下,如稱“黃帝見百物,始穿井”“黃帝樂曰咸池”“黃帝造火食旃冕”等。黃帝麾下的大臣也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如羲和作佔日,伶倫作律呂,大橈作甲子,容成作調歷,沮誦、倉頡作書契,還有黃帝的夫人嫘祖發明了養蠶,等等。這些發明創造絕大多數是有跡可循的,它們對於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性值得繼續深入研究。

  (作者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8日 11 版)

(責編:劉圓圓、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