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論述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田心銘

2022年08月05日08:1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闡述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論述的代表作。本文以這篇重要講話中的幾個重要思想、論斷為主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談談如何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根本標志”論回答了為什麼和如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這一以“根本標志”為關鍵詞的重要論斷,從一個新的角度闡明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事物的質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使它成為該事物而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規定性。“根本標志”所體現的,是一個事物成為該事物的根本特征。堅持“根本標志”,就是堅持事物的根本性質。這一重要論斷指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本身所固有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一個學科或一種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如果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具備這一根本性質、根本標志,就喪失了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之構成部分而存在和發展的資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不同社會中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區別,歸根到底取決於不同社會形態、社會制度之間的區別。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伴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進程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一部分而不斷前進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哲學社會科學。正是這一歷史進程和歷史地位,使它具備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性質、根本特征,同時也決定了它隻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繁榮、發展。“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

“根本標志”論,揭示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既區別於其他歷史時代、又區別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特征,豐富和深化了我們黨關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和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理論,指明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方向。這就要求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和建設,在充分吸收其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有益成果的同時,決不可失去自己所特有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世界觀、歷史觀、方法論和重大原則問題上,必須劃清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界限。同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

“三大體系”論回答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總體戰略問題

發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以戰略眼光作出總體性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這一重要論斷,把我們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任務,高度概括為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指明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建設的總任務。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首先是一個學科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可見,這是一個由多門學科相互關聯構成的,具有系統性、專業性的,分為不同層級的有機統一體系。這一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特征,歸根到底是由其所反映的客觀對象固有的性質決定的。

這個學科體系中的每一個學科,各自又是由其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統一構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不同學科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一個學科的學術體系,是由它“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成體系的學科理論”構成的。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把“自己的知識體系”解釋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知識和理論是用概念來表達的。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屬性的思維形態,它以語詞的形式表達思想的內容。概念就其內容來說是理論和知識的表達,就其語言形式來說就是話語。一個學科表達其知識和理論的概念,構成了該學科的話語體系。知識、理論和概念的關系,就是學術內容和表達學術內容的話語的關系。一個學科成體系的理論、知識和概念的統一,就是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統一。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學術體系是揭示本學科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成體系的理論和知識﹔話語體系是理論和知識的語詞表達,是學術體系的表現形式和語言載體。一個學科隻有構建成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統一體,才是成熟的、健全的學科。

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作為構成一個學科的兩個方面,其統一是包含著內在差別的對立面的統一,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這種差別性使學術體系建設和話語體系建設成為學科建設中既不可分割又各自相對獨立、不能相互替代的工作,所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包括了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三大體系的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哲學社會科學中不同思想理論體系之間的對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既表現為思想、理論內容上的矛盾,也表現為話語體系的對立和話語權的爭奪。堅持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既體現在學術體系中,也體現在話語體系中,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

“三大體系”論是全面規劃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做好總體設計、協同推進的指南,也是在各學科的研究和建設中構建本學科完整、科學的體系,把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有機統一起來的指南。

“融通生成”論回答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學術資源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融通生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意識形態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推進學科建設必須遵循這些規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實現了社會歷史觀上的根本變革,同時闡明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指出意識形態各部門有其自身的歷史繼承性和相對獨立的發展。恩格斯以哲學為例指出:“每一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他指出,在政治、法律、哲學、神學等“一切屬於社會而不是單純屬於自然界的領域”,“在每一科學領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這些材料是從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維中獨立形成的,並且在這些世代相繼的人們的頭腦中經過了自己的獨立的發展道路”。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在其發展中都要繼承本學科傳承下來的成果,通過對已有思想材料的加工來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恩格斯概括說:“任何意識形態一經產生,就同現有的觀念材料相結合而發展起來,並對這些材料作進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識形態了。”

“融通生成”論繼承並發展了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歷史繼承性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把各學科中傳承的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概括為“資源”這一概念,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同“古往今來”各種哲學社會科學資源之間的關系以簡捷明快的語言概括為“融通生成”,要求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和建設中“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並且回答了有哪些資源、如何把握好這些資源的問題。

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三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首要資源,其中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和發展的最大增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是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但要有批判精神,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不要生搬硬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融通生成”論既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普遍規律的深刻揭示、簡明概括,又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如何能動地運用這一規律的闡發。

“指導思想和學術資源統一”論回答了在各學科發展中如何處理指導思想和學術資源的關系問題

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既有一定的指導思想,又離不開各種資源。指導思想和學術資源的關系問題,是各學科研究和建設中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問題,是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基礎性理論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根本標志”論的同時,又把“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列為“融通生成”論各種資源之首位,這就表明,馬克思主義對於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既是指導思想,也是首要資源。這一“指導思想和學術資源統一”論對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全面、准確地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與作為學術資源的關系。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本學科中一切重要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使整個學科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之上,使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成為貫穿整個學科的靈魂。

以馬克思主義為學術資源,除了堅持和運用基本原理外,還要學習、梳理、吸收、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研究各種具體事物、問題形成的思想成果、具體結論和具體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界廣闊、知識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應通過系統、深入地挖掘、梳理,掌握同本學科相關的馬克思主義資源,將其融通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之中。高度重視這些資源,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重要體現。

指導思想和學術資源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既不能將它們截然分開,又不能把二者混同起來。指導思想是一元的,學術資源是多樣的。融通古今中外學術資源,要兼容並包,實現綜合創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學術資源,不是替代或否定它作為指導思想的地位,不是把指導思想降低為學術資源,而是在堅持指導思想的同時,又把它作為最重要的學術資源。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是引用經典著作中的個別論述或關於本學科某些問題的具體結論,而是從馬克思主義中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來研究、解決本學科中一切重大問題。如果以為隻要找出並引用了經典著作中有關本學科對象的具體論述,就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那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僅僅當成了一種學術資源,而不是當作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特定問題的論述和具體結論,作為一種學術資源,沒有、也不可能代替我們對本學科具體對象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能夠指導我們對各種問題的研究,它的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適用於所有研究對象的理論和方法,是全部研究工作和整個學科構建的世界觀、歷史觀基礎。馬克思主義能指導各個學科,但是不能代替任何一個學科的研究。隻有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又充分融通各種資源,詳細地佔有材料,深入研究本學科中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在社會生活中新產生的經典作家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才能構建起各學科的“三大體系”。

處理好指導思想和學術資源的關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學術資源,也就是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整體性研究中把握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實踐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無論是直接論述哲學社會科學或其中各學科的內容,還是關於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或其中某一方面的論述,都包含著指導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思想觀點,應該通過深入研讀加以闡發和貫徹。

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保証”。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論述的重要內容,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學習、領會加強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要通過研讀習近平總書記全部著作和論述來理解和把握。

又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闡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展觀、矛盾觀,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等。隻有深入、系統研讀相關論著,才能完整、准確地理解和把握如何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再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各不相同又密切相關的兩項工作,高校思政課教師同時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所承擔的教學和研究是彼此相通的工作。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系統總結思政課建設規律和成功經驗。這個重要講話的基本內容,對於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也是適用的。例如,其闡述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既是上好思政課的指導原則,也應當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建設所遵循﹔其對教師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回答了思政課教師應具備什麼樣的綜合素質的問題,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完全適用,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隊伍建設和學者個人成長指明了方向。

再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研究。他提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強調“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希望歷史研究工作者“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這是歷史學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也對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學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論述,要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聯系哲學社會科學及其各學科研究和建設實際,深入、系統研讀習近平總書記論著,梳理、闡發其中有關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思想、觀點、論斷,全面、准確理解和掌握這一科學思想體系。

(作者:田心銘,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指導委員)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