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恆兵 劉光育
2022年07月15日08:26 來源:解放軍報
1845年,馬克思在旅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時寫下一篇筆記。1888年,恩格斯發現了這篇筆記,將其命名為《馬克思論費爾巴哈》,並作為《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附錄予以發表。這就是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恩格斯對此有過高度評價:“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正是在這篇筆記中,馬克思以要點速記的方式初步勾勒了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理論圖景,並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三條中,馬克思批判了法國舊唯物主義學說關於人與環境關系的觀點,科學闡明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並明確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隻能被看做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這一論斷表明,實踐是人與環境實現統一的基礎,正是在實踐中,人改變著環境,同時,環境改變著人。這一思想為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隻有從實踐的觀點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正如《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闡述的,法國舊唯物主義由於缺失了實踐的觀點,其在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時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困境。一方面,法國舊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這一命題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表明了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因而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由於看不到人的實踐活動在改變環境中的作用,法國舊唯物主義學說無法回答好環境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問題,以至於將其歸結為是少數先知和天才人物的意見的產物,以致得出了“意見支配世界”的錯誤觀點,走向了唯心主義。
馬克思則將實踐的觀點引入歷史觀,科學回答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看來,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也就是說,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並受到環境影響。但與此同時,人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在實踐中能動地改變著環境,並且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環境決定人與人創造環境並不是兩個互不相干的方面,而是同時發生的,即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發生的,是統一的實踐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總而言之,正是基於實踐的觀點,即把實踐看作人與環境相統一的現實基礎,馬克思超越了“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意見支配世界”的悖論,科學回答了人與環境的關系這個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馬克思關於人在改變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觀點,在今天為廣大青年成長進步提供了思想指引。習主席指出:“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裡路,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廣大青年要加強實踐歷練,在參與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自己的成長進步,選擇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環境艱苦的地方去,扎根基層鍛煉自己,在努力為基層發展作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知識視野的開闊、能力素質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華。新時代青年共同生活在偉大的時代,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隻要廣大青年積極投身到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夠讓有限的人生放射出無限的光芒。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