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拓展藝術境界  推出精品力作(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趙建成

2022年06月12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鼓舞下,美術工作者應勇擔歷史使命,拓展藝術境界,不斷推出精品力作。

  歷史畫是用美術形式展現歷史場景、反映歷史事件的藝術創作,具有獨特的紀實和審美啟迪作用,在新中國美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題深刻、領域寬廣、內容豐富的歷史畫,成就了名家和經典,也考驗著創作者的藝術修養、知識結構、對大畫面的駕馭能力,以及對歷史深度和廣度的把握等綜合素質,為當下以丹青書寫人民史詩的主題創作提供有益啟示。

  近些年相繼實施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等,有力推動了歷史畫的創作。我有幸參與幾大工程和項目,創作了《開國大典》等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我深刻體悟到,歷史題材中國人物畫是交響樂,是大氣磅礡的恢宏史詩。歷史再現的真實性、主題思想的深刻性、人物表現的准確性、藝術語言的創造性等諸多因素的疊加,是其創作難度和藝術魅力之所在。

  在歷史畫創作中,我一直努力尋求素描造型與水墨寫意相結合的藝術語言。它不是平衡兩者的結合,而是以水墨寫意塑造真實形象的探索。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物畫在現實主義的土壤上形成了一個新流派,以素描寫實造型率先推動了中國畫語言形態的時代轉型。同時,如何解決素描寫實造型對中國畫語言的制約、素描寫實造型和中國畫傳統線描造型之間的沖突,也成為當代中國人物畫創作者長期研討的學術課題。為此,我深入研究油畫的造型、結構、色彩和空間處理的技巧,將中國畫創作者莫衷一是的立體造型、刻意回避的光影,有機轉化為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此外,我專門研究以書法入畫,意在以更加純熟的筆線墨彩,塑造有扎實造型結構的人物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以寫實語言塑造人物的鮮明個性的過程,也直接體現為如何將光影與結構富有意味地轉化為中國畫筆墨。正因如此,我陸續創作的《厚土》、《金秋》、《魂系雪域——孔繁森》和《先賢錄》系列等中國畫,從“重彩厚畫法”向筆墨構成不斷轉變,藝術風格越來越鮮明,藝術技巧和手法越來越多樣,以各具特色的線面融合、墨色輝映、虛實轉換,突出刻畫了具有時代感的人物形象。

  以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美術創作,絕對不能被看作是簡單的圖像解說。畫家對歷史的審視、反思,使歷史畫創作具有了深度,蘊藏著深邃的思想、厚重的內涵。這樣的美學境界與藝術形態,使其社會意義隨之崇高而深刻。同時,創作重大歷史題材巨制的過程,亦是藝術家自我審視、矯正、升華的過程。因此,在創作中,我不斷追求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雄渾的審美境界。在對這種審美境界的追求中,我努力以鮮活、堅實的筆墨描繪人物,凸顯豐碑式的歷史感,旨在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象。例如,創作《開國大典》,如何以新視角表現偉大而庄嚴的歷史時刻?受延安時期一張老照片的啟發,最終我採取仰視的角度,讓人物與天安門城樓渾然一體,凸顯崇高庄嚴的氣度。

  新時代的重大歷史題材中國人物畫創作,延續了中國藝術的優秀傳統,也體現了時代的變革與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厘清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努力探索藝術語言對時代精神的創造力、表現力、承載力,中國人物畫將在豐富的創作實踐中,構建起更為多樣化的語言體系,更具對當代及后世的影響力。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2日 08 版)

(責編:萬鵬、吳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