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委書記 信長星
2022年06月08日08:15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種變化在作為“中華水塔”“地球第三極”的青海尤為明顯,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多次親臨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舉全省之力堅決扛起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瞄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目標,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中華水塔”和“地球第三極”保護行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全力推進,取得來之不易的明顯成效,成為向世界展示美麗中國建設、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豐碩成果的重要窗口。
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
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我們,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我們深刻認識到,建設國家公園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步驟,是生態文明領域的重大制度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按照黨中央部署,深入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從頂層設計、體制機制、資源保護、生態治理、公益管護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有效破解“九龍治水”難題,積累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舉辦首屆國家公園論壇,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發來賀信,為我們攜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美好未來、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指明了前進方向。創新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在園區53個行政村成立村級生態保護專業協會,1.72萬名農牧民放下牧鞭、持証上崗,人均年增收2.16萬元,實現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雙贏。攜手組建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頒布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等規范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通過不懈努力,國家公園面積佔到了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52.2%,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面向未來,我們將圍繞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高標准建設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高標准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加強可可西裡世界遺產地保護,做好昆侖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構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國家代表性的自然保護地典范。建立健全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
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我們,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我們深刻認識到,加強河湖管理和保護,是“中華水塔”生態保護的現實需要和重中之重,必須扛起源頭責任、干流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扎扎實實開展“中華水塔”保護行動,制定出台水生態保護規劃和“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政策措施,全面增強保水、增水、淨水等核心生態功能。出台河長制湖長制條例、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專項考核辦法等,建立江河源守護人制度,建立健全維護水生態安全的法規制度體系。加強河源區生態保護和谷盆地環境治理,因地制宜開展生態補水,有序實行休養生息制度,全力守護江河流域上游生態安全。加快推動引黃濟寧、黃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西干渠、北干二期等一批事關全局、支撐發展、保護生態的重大項目,初步形成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骨干水網。搭建流域、區域合作平台,建立聯保聯治協作機制,推動建立三江流域省份共建共享機制。通過不懈努力,青海每年向下游輸送源頭活水近千億立方米,水源涵養地作用更加凸顯,中華水塔更加豐沛堅固。
面向未來,我們將圍繞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深度節水控水、環境綜合整治,實現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兩屏護水、三區聯治、一群驅動、一廊融通”戰略格局,著力維護天然生態系統完整性,一體化保護高原高寒地區獨有生態系統。深入研究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打造黃河上游生態文化旅游帶。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提升長江源頭區生態服務功能。
扎實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保護修復是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布局,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貫徹落實《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開展青藏兩省區保護極地淨土行動,加強人類活動跡地修復。制定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行動方案,加強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自然生態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十三五”期間完成國土綠化2100多萬畝。加快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大數據平台、展示平台和科考基地建設,深化全球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影響研究。通過不懈努力,青海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8%,藏羚羊從不足2萬隻增長到7萬多隻,普氏原羚從300多隻恢復到2700多隻,青海湖裸鯉數量比保護初期增長42倍,生態功能持續鞏固。
面向未來,我們將圍繞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落實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總體部署,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全面加強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生態系統保護,構建“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保護修復,在生態治理上交出優異“成績單”。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保持關鍵物種和旗艦物種數量恢復性增長,呵護自然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健全落實國家生態綜合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深刻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須全力徹底抓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扎實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個標志性戰役,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5%以上,河流國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到100%,土壤環境持續保持清潔穩定。認真細致做好中央兩輪環保督察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警示反饋問題整改,持續開展“守護母親河、推進大治理”專項行動。統籌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全面開展城鄉垃圾治理行動,深化“無廢城市”和全域無垃圾示范區創建,深入實施“廁所革命”三年行動,村庄清潔行動實現全覆蓋。通過不懈努力,如今的青海,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呈現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連天、生機勃勃的大美畫卷。
面向未來,我們將圍繞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准創建“潔淨青海”,鞏固提升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成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集中解決好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務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健全完善全域環境問題發現和跟蹤治理長效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執法監管能力。
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們深刻認識到,青海清潔能源發展優勢明顯,生態固碳增匯潛力巨大,有基礎、有條件、有責任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作出青海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青海經濟社會向綠色發展穩步轉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為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奠定了重要基礎。青海擁有森林、草原、濕地、凍土、冰川等多種固碳資源,是巨大的碳匯盈余地。有關研究成果認為,森林碳匯潛力預估每年在3000萬噸左右,天然草場面積超過6億畝、植被碳庫佔比排在全國前列,濕地生態系統固碳總量全國第一,土壤生物碳儲量達到267億噸,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土壤有機碳儲量達到1600億噸,冰川碳固持功能十分突出,在抑制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變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特別是,青海具備極為可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潛力,清潔能源將在碳中和過程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面向未來,我們將圍繞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堅持供給端、消費端、固碳端協同發力,推動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穩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有序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著力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和零碳產業園,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園區行業先行先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轉化能力,充分發揮林草等資源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積極參與國家碳交易市場建設,拓寬生態碳匯價值轉化路徑。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廣泛倡導綠色、節約、環保理念,提升公眾低碳意識。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既是我們的時代重任,也是我們的庄嚴承諾。我們將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守護好大美青海這片高天厚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青海貢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