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聚焦勞動素養 破解勞動教育難題

吳安春 傅海燕

2022年05月31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聚焦勞動素養 破解勞動教育難題

   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對推動勞動創新、建設教育強國意義重大。新時代,教育戰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堅持五育並舉,勞動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勞動教育應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核心素養?如何避免打卡式、觀光式勞動教育?怎樣走出“兩張皮”的困境,讓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整體教學?諸多困惑仍然存在。

  勞動教育進新課標,旨在培養哪些核心素養

   2022年,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22年版)》將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制定了獨立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准(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准》)。《標准》規定:勞動教育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孩子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等,以勞動項目為載體,以孩子經歷體驗勞動過程為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勞動素養主要指學生在學習與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勞動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

   勞動觀念是指讓孩子在勞動實踐中逐步形成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成果等的正確認知,形成積極的勞動態度和情感。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一要豐富實踐體驗,突出知行合一。隻有讓孩子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觀察探究,手腦並用,才能逐步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珍惜分享勞動成果的認識、態度和情感。二要注重培根鑄魂,厚植家國情懷。讓孩子進一步理解勞動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人類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和價值,懂得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三要深化勞動情感,樹牢勞動觀念。教育孩子崇尚勞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

   勞動能力是勝任勞動任務的綜合能力。孩子的勞動能力是在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等三類勞動中淬煉形成的。通過處理衣、食、住、行、用等個人生活事務的日常生活勞動,養成孩子的自理、自立、自強能力﹔通過符合時令特點和區域產業特色的生產勞動,養成孩子進行生產勞動的關鍵技術和能力﹔通過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現代服務業勞動、民族傳統手工勞動以及新形態、新技術、新工藝等勞動,養成孩子的創造發明意識和能力。

   勞動習慣和品質是孩子在日常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穩定行為傾向和品格特征。通過勞動教育,重在培養孩子辛勤勞動、有始有終、吃苦耐勞、勤勞節儉、艱苦奮斗、堅忍不拔、自律自強、誠實守信、團結合作、認真負責、勇於擔當等良好習慣和品質。

   勞動精神是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蘊含於勞動實踐中的關於勞動的理想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質。勞動教育要重視孩子勞動精神的培育,教育孩子領會“勞動創造幸福”的深層內涵,傳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兢兢業業的優良傳統,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奉獻犧牲的革命精神,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

   勞動素養是不同素養相輔相成、有機聯系的整體,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久久為功才能實現。提升勞動素養是勞動教育的靈魂,是勞動教育的根本追求和旨趣。

  勞動教育如何走出打卡式、觀光式誤區

   近年來,各方面對勞動教育的認識逐步深化、措施不斷完善,勞動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打卡式、觀光式勞動教育等問題,弱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和價值,降低了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聚焦勞動素養,開展有效的勞動教育。

   要切實提高教師、家長和孩子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引導教師、家長、孩子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對於個人和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關乎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的和諧安定、家庭的幸福和諧、人類的進步發展,不能將勞動教育視為可有可無的事,使之簡單化、形式化,偏離勞動教育的正常軌道。

   要加強勞動教育的專業化研究和建設。教育部先后頒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義務教育勞動教育課程標准》等指導文件,為勞動教育設置了獨立課時、制定了專門《課標》,勞動教育成為一門獨立課程。未來,要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的專業化建設,多舉措提高勞動教育的專業化水平。加強課程與教材開發、精選對孩子終身發展有價值的勞動課程內容﹔開展師資培養與培訓,多渠道建設勞動課程師資隊伍﹔創新評價方式,建立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監測制度,構建發展性、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模式。既要重視勞動過程,又要關注勞動成果﹔既要重視教師評價,又要重視自我評價和同學評價。

   要加強勞動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勞動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設定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勞動任務。課程內容設置與教學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要體現區域產業發展特色﹔既要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又要滿足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

   要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一是讓孩子直接體驗、親身參與,動手實踐、出力流汗,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快樂,讓勞動教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二是創新多樣化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手腦並用、知行合一。避免簡單的勞動知識講解、空泛的知識探究、單一的機械訓練,讓孩子在做中學、學中做。三是創設真實的勞動情境,建設班級勞動角、學校勞動園、校外勞動基地,開展真實的家庭勞動、校園勞動和社會勞動,讓孩子們從小事做起,體驗勞動的情趣,享受勞動的快樂和幸福,回歸勞動教育的本真旨趣。四是讓孩子自主研究、學創融通,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發揮孩子的創造能力。

   多舉措培養孩子的勞動素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打卡式、觀光式”的勞動教育,防止勞動教育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擺設,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勞動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整體教育教學

   目前,由於認識上的偏差和實踐經驗的不足,存在著勞動和教育“兩張皮”,即“有勞無教”的問題。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對勞動教育本質內涵和靈魂的思考。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不是讓學生學會煮飯、掃地等具體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康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以及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

   將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整體教育教學是克服“兩張皮”現象的關鍵。需要做到:

   學科貫通、五育融合。要加強頂層設計,立足教勞結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方面,探索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融通的切入點和抓手。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勞動教材編寫的指導和管理評價,研究制定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程融合教育教學指南,探索融合的內容與形式,構建勞動教育學科滲透的地方和校本課程。鼓勵中小學學科教師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如勞動與作文結合、勞動與音樂結合等﹔另一方面,探索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各育的融合方式,探索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途徑和方法,構建五育融合的育人體系。

   線上線下相結合。從國家數字化教育發展戰略出發,一方面,加強勞動教育的數字化課程建設。開發國家級、地方級、學校級勞動教育數字化平台,鼓勵出版社、教育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平台建設。數字化平台有利於師生自主學習,實現全國、地方或校際之間資源共享。另一方面,線上線下相結合,最大化地發揮勞動育人功能。

   家校社協同育人。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教育委員會等組織方式引導家長轉變觀念,讓勞動教育切實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家風。通過家校共建親子勞動園、攜手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等,探索家校合作有效路徑﹔加強社區服務性勞動指導基地建設,家校社協同共建公益性勞動基地,形成學校勞動教育社會資源庫,讓家校社勞動教育力量全面整合。

   新時代,要將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孩子熱愛勞動、熱愛人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勇於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才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奧義。

   (作者:吳安春,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傅海燕,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