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長津湖》——冰雪中的中國紅

章穎

2022年05月26日15:51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原標題:《長津湖》——冰雪中的中國紅

  72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支鋼少氣多的部隊,在冰天雪地中打敗了所謂“聯合國軍”的飛機坦克,鍛造了無數傳奇。關於這些傳奇,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停止講述的沖動。電影《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狙擊手》就是這種講述沖動最具象的展現,引人凝神注視這段高揚理想、充滿激情的歷史。

  2021年9月25日,電影《長津湖》全國首映。時長接近3小時的戰爭史詩巨制影片,以氣勢恢宏的筆調全景式呈現了對於抗美援朝勝利具有奠基意義的長津湖戰役,受到廣泛好評,並形成現象級的傳播,刷新了中國影史30多項紀錄,票房高達57.75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2022年春節檔,《長津湖之水門橋》《狙擊手》接踵公映,繼續奏響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給予抗美援朝精神豐富、立體、生動的闡釋,為我們賡續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抗美援朝精神是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電影《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中,家國形象和愛國主義精神無處不在。這種精神最初只是朴素的愛家愛國之情。伍萬裡參軍的理由是:政府給家裡分了田地,美國想要拿走,不願意。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個人捍衛自家土地的決心,疊加升華成為國家捍衛主權的堅強意志。捍衛祖國,就是在捍衛每個人的小家,捍衛每個人的權利。朴素的愛家愛國之情凝聚,形成了強大的戰斗精神。在去往朝鮮的列車打開的車廂門外,巍峨的群山和萬裡長城扑入喧嘩驛動的第七連戰士眼帘,戰士們瞬間陷入了集體的靜穆,那是被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震撼了,愛國主義情感在靜穆中激蕩,化成了他們在戰場上奮勇向前的原初動力。這種動力驅使著這些或年輕或年長的戰士在戰場上馳騁,並最終升華成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它關系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關系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鮮活的人。

  抗美援朝精神是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津湖》中,段奕宏飾演的談子為被稱為“打不死的英雄”。他帶著“巴祖卡”爬上山坡對准俯沖而下的敵機,把自己暴露在敵機的視野中,憑借英勇無畏的精神、強大的應變能力、行雲流水的熟練操作,一發擊中機翼,創造了傳奇。談子為這個人物的原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真實存在,但英雄絕不僅僅隻有這一個,七連的名錄本上,那些犧牲的名字,都應該被銘記,談子為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影片中,談子為是伍千裡的兄弟,是伍萬裡的人生導師和偶像,是千千萬萬敢於斗爭、善於斗爭、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志願軍英雄的代表。他曾對伍萬裡說:“沒有凍不死的英雄,更沒有打不死的英雄,隻有軍人的榮耀!”在《長津湖之水門橋》中,談子為在炸橋任務中被爆炸崩出來的石子擊穿小腹,等戰士拿回情報,堅持部署完戰術后光榮犧牲。是的,英雄也是肉體凡胎,是不朽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貫注其中,鑄就了堅不可摧的意志和戰無不勝的信心,鑄就了軍人的榮耀。

  抗美援朝精神是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苦,在《長津湖》裡是通過鮮明的對比展現的。一窮二白、裝備落后的英雄尖刀連七連對陣美軍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敵人有著絕對的制空權,我們的志願軍卻連像樣的炮都沒有,主要靠從敵人的手中搶奪﹔敵人在感恩節大魚大肉、戰場上還喝著熱咖啡,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僅有的食糧卻是凍得能崩掉牙的土豆,並且就連這樣的食物也不能充足供應。據戰后統計,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凍傷28954人,凍死4000余人,加之極寒天氣下武器裝備常常難以使用,彈藥補給也跟不上,戰斗力受到極大影響。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志願軍還是懷著必勝的信念,不畏艱苦,勇敢向前,最終全殲“北極熊團”。什麼支撐了他們?正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影片中,伍千裡在戰斗間隙規劃著戰后的生活,雷公也總是愉快地回應著他的規劃。即使在殘酷的環境中,這些“最可愛的人”也沒有放棄希望。所謂“鋼少氣多”,這“氣”正是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氣。七連戰友之間的兄弟情、對國家對人民的信心、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凝成了這個英雄連隊堅如磐石的戰斗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水門橋之戰后,飄揚在戰地上的那抹中國紅,是國旗的顏色,也是希望的亮色。

  抗美援朝精神是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長津湖》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一排排志願軍戰士俯臥在零下40攝氏度的陣地上,被凍成了冰雕,卻仍手握鋼槍、手榴彈,保持著整齊的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他們身上這不辱使命的堅定信念、獻身祖國的赤膽忠心,無不是民族風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在戰爭中的結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革命忠誠精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錘煉和升華!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他們慷慨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寶貴的生命。戰士們如此,領袖們又何嘗不是?毛主席親自把兒子送上朝鮮戰場,讓他隱姓埋名。直至犧牲,戰友們都不知道毛岸英的真實身份。兒子犧牲的消息傳來,毛主席也只是一個忍受白發人送黑發人痛楚的普通父親。七連的指導員梅生說:“我們打這一仗,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不打仗。”是先輩們的犧牲和革命忠誠精神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和平,來之不易。

  抗美援朝精神是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影片中表現了1950年國家領導人對於“要不要出兵朝鮮”的深思熟慮。毛主席雪夜焦灼徘徊,是因為決定不易。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國內有人對派兵出國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作戰也不理解。但是,從地緣政治的視角看,朝鮮與中國山水相連,唇亡齒寒,美國兵臨城下,我國國家安全必受威脅。美軍仁川登陸后,戰火更是燒至鴨綠江邊。“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出兵,既為援助朝鮮,也是保家衛國。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人類和平而奮斗的正義之戰,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為了捍衛祖國和兄弟國家的主權亮出的錚錚鐵骨,是為了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而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戰爭結局是和平正義的國際主義精神的勝利。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