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貞
2022年03月22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陽春三月,和風煦暖,一幅幅人勤地忙的春耕畫卷正在中國大江南北次第展開。鄉村興則國家興。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已成為“三農”工作的新重心。
實現新任務離不開新理念、新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多次提及“創新”。
發展富民產業期待新突破,服務鄉村振興呼喚新人才,改進鄉村治理需要新思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國鄉村正加速朝著這幅新圖景邁進。
選對產業發展“一縣一業”
你見過以大蒜為主題的郵局嗎?
郵局的玻璃門上貼著卡通大蒜的圖案,桌子上擺著大蒜玩偶,甚至連售賣的紀念封上都印著大蒜標志。這個特別的郵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
金鄉縣又被稱為“大蒜之鄉”。在這裡,圍繞一頭蒜,已形成農業機械制造、鄉村旅游、健康保健等近20個新產業。去年7月成立的大蒜主題郵局,是宣介地方文化、樹立金鄉大蒜品牌的又一次新嘗試,而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是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策。
為把“一縣一業”的文章做透,多年來,金鄉縣持續發展大蒜精深加工,打好金“蒜”盤。
一頭普通的大蒜,市場售價大概隻有1元錢,但經過特殊發酵加工后,變成具有保健功能的黑蒜、大蒜膠囊、大蒜素,價格能增長不少。而今,金鄉縣70%的大蒜實現了就地加工轉換。
當地還投入超過8000萬元的研發資金,成立大蒜研究所,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研制出的百余種深加工產品,實現了大蒜從調味品到食品、保健品、醫藥品的全產業鏈生產。
金鄉縣每年種植70萬畝左右的大蒜,產品出口至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此大規模的產業,遇到市場價格波動怎麼辦?縣裡又瞄准了大數據技術。
2020年,金鄉縣建成國際蒜都中心。其中的大數據平台,可監測全國各產區大蒜種植面積、倉儲、行情等6類數據。“金鄉大蒜產業已經從人力經營為主,提升至算力經營為主。”金鄉縣大蒜產業信息協會秘書長張宏波表示,利用大數據將產業鏈的信息進行梳理、發布,能更好地指導蒜農進行生產經營,持續助推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在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看來,發展“一縣一業”首先要“選對產業”,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
柯炳生認為:“農產品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各地做產業規劃時,要選擇在自然條件下,全國同類產品中質量最好的那類產品來做成產業。”
“富平柿餅”正是一個成功案例。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有2000多年栽植柿子的歷史,是著名的尖柿優生區。由富平尖柿加工制作的“富平柿餅”,味道甜美、營養豐富,廣受消費者青睞。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當地培育起一大批尖柿加工企業,建設柿子博物館等文化場所,還連續舉辦“富平尖柿節”,開發“中國柿鄉”主題鄉村旅游等,不斷延伸產業鏈。
去年4月,富平縣天璽柿子小鎮開辟了“太空育種示范基地”,供研究人員培育“太空旅行”歸來尖柿種子——這些種子曾搭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完成了飛行。
目前,富平縣柿子種植總面積達到36萬畝,年產鮮柿25萬噸,加工柿餅6萬噸,年產值達50億元。“做好產業規劃之后應著力發展規模產業。”柯炳生認為,縣域產業做大規模才能做出品牌﹔隻有做出品牌,才能得到更好的技術服務,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規模、品牌、技術三者相互支撐,會共同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吸納多方面人才進鄉村
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所在。
“我昨天剛從村裡回來。這趟去,一是幫助村裡規劃新的育苗場,二是幫助種植芒果的農戶聯系技術培訓和貸款、保險等事項。”記者聯系到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海南省科技特派員楊小鋒時,他滔滔不絕講起了手頭的新工作。
楊小鋒說的“村”,是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那受村。2018年5月到2021年7月,楊小鋒曾在那兒任駐村第一書記,為鄉村振興播下科技的“種子”。
“過去,阻礙那受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村民思想守舊。農戶依賴祖輩傳下的經驗種田,跟不上瞬息萬變的市場。”駐村3年,楊小鋒堅持科技為核、造血為主、志智雙扶,奔波在田間地頭,帶著村民學科學、用技術。
村民蘇其文家種植了20畝百香果,但產量不高,品質也沒那麼好,總賣不出好價。多次實地調研后,楊小鋒幫蘇其文開出“藥方”:“你可以將平蔓栽培改為垂蔓栽培、將三元復合肥改為高鉀復合肥。”半信半疑的蘇其文試種一茬后發現,按照楊小鋒的方法,他種植的百香果畝產實現翻番,一年就賺了5萬多元。
在村裡,楊小鋒還發現村民種植瓜菜時使用的地膜和吊蔓繩均為聚乙烯材料,不可降解,使用后隻能直接丟棄或焚燒處置,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帶領團隊經過兩年多的試驗,成功研發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吊蔓繩,從根本上解決農田地膜的污染問題,改善土壤生態和農田環境保護。
雖然現在楊小鋒已經回到科研崗位,但他心中仍牽挂著那受村的發展,時常回到村裡做技術指導。村裡有多少地能用來規劃育苗場,種植面積最大的芒果品質不穩定怎麼辦,村民如何申請低利率的貸款、有沒有參加農業保險……楊小鋒惦記的事越來越多。
楊小鋒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農業科技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幫扶的時候要想到全產業鏈,除了提供技術支持,還要從產業規劃、管理、銷售等方面提供幫助,同時引進各方社會力量進鄉村,才能發揮更大作用。”
為了培養更多農業科技人才,近期,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就“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人才工作進行部署。其中提到要實施“神農英才”計劃,按照“精准培育、重點支持、突破瓶頸、引領發展”的思路,每年遴選支持50名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200名有潛力的優秀年輕人才,5年打造一支戰略人才隊伍,引領帶動農業科技整體實力跨越式提升。
除了鼓勵科技人才服務“三農”,鄉村振興還需“群雁”齊飛。扶持鄉村裡的“土專家”“田秀才”,搭建起農村干事創業的大舞台,為更多農民帶來致富機遇。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杜旗堡村的幾十個大棚裡,各色玫瑰花爭奇斗艷,工人們正忙著採收。這是“90后”年輕人劉凱檳經營的玫瑰花種植基地。
2015年,劉凱檳大學畢業后,回鄉承包了10畝地,做起玫瑰花種植。“大家都說農村條件差、機會少,可我覺得農村天高地闊,同樣能實現人生價值。”
第一年,由於缺乏種植技術,也不懂運營,劉凱檳虧損了10多萬元。之后,劉凱檳到雲南農業大學向專家咨詢技術,又到石林、宜良等地的花卉園藝公司取經。第二年,他種植的小眾玫瑰就大受歡迎,每畝淨利潤近3萬元。
愛鑽研的劉凱檳不斷創新,不僅改良玫瑰種植品種,還開發出一套農場管理系統,提高交易效率。如今,劉凱檳成立的花卉專業種植合作社收益越來越好,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帶動周邊56戶農民、260人創業致富。
“振興鄉村既需要專業技術人才,也離不開本土的‘田秀才’﹔既需要企業管理人才,也需要善經營的‘農創客’。”劉凱檳注意到,當前不少農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時選擇轉行,人才缺乏會制約農村的發展。他希望各地鄉村能廣辟引才渠道,強化精准培訓,讓人才在鄉村扎下根。
“今天我們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既要有懂得農業生產方面的人才,也要有懂得產業融合的人才,還要有創業人才等,他們都可以在鄉村振興中找到發揮才能的地方。”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陸繼霞認為,鄉村應致力於吸引各領域人才。“這些年輕人留在鄉村,帶來的將不僅是人力,還有他們的見識、眼光、技能、知識、資源等,最終會匯聚成促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力量。”
創新試點改進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在論及“改進鄉村治理”時,提出不少創新性辦法,比如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等。
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東瞿村,“黨群議事協商會”成為解決各類村務的有效平台。
“村口的道路破損了,嚴重影響村民出行,希望能及時修整”“村裡的污水管網堵塞,什麼時候能疏通”……“大家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會上提出這些事,沒想到很快都落實解決了。”東瞿村村民楊德余對該制度的設立十分滿意。
近年來,東瞿村建立起以“一網一本一平台”為抓手的黨群議事協商模式。據東瞿村黨總支書記瞿鳴介紹:“‘一網’即網格化管理、‘一本’即民情日記本、‘一平台’即村級議事協商平台,議事協商包括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婦女議事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為保証議事協商會有效運轉,我們牽頭組織村‘兩委’干部、黨員代表、居民代表、鄉賢等社會力量經常圍坐一起開會,將基層治理、居民重點關心的問題放在桌面上,發動各方力量共同解決治理難題。”
目前,東瞿村已入選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三十崗鄉也全面推廣黨群議事協商會模式,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讓每件事情都有監督、有反饋、有著落。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雲山鎮庫前村,也同樣建立起一個村級議事協商機構“民情理事會”,專門協助村“兩委”調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
“作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是我們村的榮幸,同時壓力也很大。”庫前村黨總支書記許國信說,“既然當了這個干部就要為群眾做事,為群眾排憂解難。通過議事協商的決定,去年我們修建了兩個水庫,村裡安裝了800米的路燈,為村民生活帶來了便利。”
庫前村將基層議事協商工作與“民情家訪”“道德紅黑榜”“民主評議”“村民志願者”和“法律調解”等工作相對接,提升工作實際成效。同時,將議事協商的議題向村民公告、結果進行公示,讓整個議事協商過程陽光公開。
村裡還有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平常不在村裡常住,如何保障他們參與議事的權利?庫前村利用網絡,通過微信視頻、在線收集意見等方式,構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議事協商機制。
去年底,民政部確認了497個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而今,各地實踐証明,“有事好商量”的議事協商模式,能夠成為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撬動鄉村振興的新杠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