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扑面而來的虎虎生氣

宋執群

2022年02月01日08:48    來源:解放日報

此刻,億萬中華兒女共同歡度的這個節日,正在喜洋洋地展開中國之春的絢麗畫卷。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陝北高原,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旋律,一如既往地從山坳裡的古鎮新城、從山坡上的窯洞瓦舍如約響起。村頭,安塞腰鼓也准時擂響了春雷之聲。庄戶裡熱炕上,紅裝的姑娘已應聲拿起手中的剪刀,聆聽著村頭腰鼓驟雨似的鼓點,剪刀隨著旋律游,剪出日子的紅紅火火。

伴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春雪,鑼鼓在甘肅、青海的一處處黃河谷地裡敲響,傳承了世世代代的社火表演拉開序幕。男女老少盛裝出場,夾道走在村路街巷,跟隨著龍燈、高蹺,追逐著嘹亮的高腔,分享著他們邊舞邊唱的喜慶,奉送上自己的新春祝福。

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東北大地,白山黑水間每一爿雪屯子裡的土炕已燒到最熱,煮餃子的熱氣在飛雪中蒸騰。孩子們在冰河紅燈間嬉戲、堆雪人、放炮仗,年味濃郁。

是的,此刻,北國大地,雪,已不再是冬天的標志,而是春天的使者、春神的腳步,仿佛敦煌壁畫飛天撒向大地的新綠,仿佛婀娜多姿的洛神舞出的江河春水。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場美好的雨,是要挑選美好的時節的,它要在春天來到的時候才願意下。還要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因為它要無聲無息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這首用一場春雨寄予人間美好期望的詩,是杜甫在成都的草堂裡寫就的。所以,成都人對杜甫懷有特別的感情。不僅大年初一要來給他拜年,待到大年初七成人節,成都人還要再次來到草堂和詩人一起度過。

徽州,山裡人家早在五更時分,就燒旺爐火,升起炊煙,由家長率領全家老少點香、燃燭、上供、祭祖。親人間拜年互賀后,大家圍坐在堂屋中央的八仙桌前,開演初一早晨的重頭戲“常常利市”。常常利市如同現今的吃早茶,大家穿著簇新的衣裳、喜氣洋洋地圍坐品茶。按照祖傳的規矩,每人面前都擺雙杯,先喝一杯茶葉茶,再喝一杯糖水茶,寓意“先苦后甜,苦盡甘來”,並以一碗“利市面”完成庄嚴而喜樂的儀式。然后才全家出動,到村中鄉場上觀看舞龍舞獅,欣賞徽州特有的金蛇狂舞板凳龍。

江南人家裡,孩子們手拿父母、長輩送給的壓歲錢,換上新衣帽,和家人共進豐盛的早餐。進食時要歡歡喜喜地念叨“圓子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團圓圓,年年高。大人們還會將去年臘月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稱作“陳年飯”,討個隔年有余的好口彩。早飯后,孩子們唱著歌謠:“新年到,新年好,歡歡喜喜做年糕,寶寶也來湊熱鬧。結果變成了小花貓,逗得奶奶哈哈笑。”走出家門,向鄰居、親友長輩們拜年。

是的,此刻,在長江編織的長卷上,在春風雕琢的山河間,人們正以自己的方式品嘗著年的歡樂、春的滋味。

當粵劇演員紅線女的歌聲“去年花市好,不與往年同。今年花更好,為見開門紅”唱響的時候,廣州市民就像聽到了“新年花市嘉年華”的發令槍,聞歌而動,熱情洋溢地走進大街小巷,匯入賞花、購花的歡慶行列。

生活在這座前世今生都與鮮花聯系在一起的城市,廣州人一出門,便見用竹竿搭成的牌樓和花架,一睜眼,就面對鮮花的海洋。他們生活的每一條街巷似乎都流淌著鮮花的河流,彌漫著鮮花的芬芳。如今飲譽四海的廣州花市,起源於明末,每年從臘月二十九至大年初一達到高潮。

南海之濱的喜炮點亮了黎明,香江兩岸人家的堂屋已燈火通明。紅段子披拂的大桌上堆滿大吉(柑,因大於橘,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家人們盛裝而出,相互對拜,享用新年的第一餐后,領上孩子,帶上大吉,走向鮮花和彩燈輝映的大街小巷,去給親友拜年。客人贈上大吉,主人同以大吉回贈,表達“轉敬換吉”,互致美好祝願。禮畢,主客共品工夫茶,等待舞獅班來到自家門口賀年。待舞獅到達時,主人燃鞭炮相迎。獅班人則手搖萬年青(俗稱搖錢樹)向主人回禮,並將“招財進寶”的對聯貼於主人家的門上。在得到主人的賞禮紅包后,雙獅便在嗩吶和竹板的伴奏下翻飛狂舞,把迎春的氣氛推向高潮。

椰島海南,溫暖的海風已吹進所有的村寨,澎湃的海濤已奏響了春耕的號角。人們趕在新春的狂歡到來之前,亮起燈盞,擺開祭壇,以一桌清淨潔白的素食,懷念祖先﹔以一份寓意特別的菜譜,開啟一年的生活。清炒水芹,寄望全家在新年裡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日子過得細水長流,平安殷實﹔油炸豆腐干,象征金元寶般招財進寶……總之,一定要由這桌含義豐富的新年飯墊底,才可以點燃開門的喜炮、走出家門,去廟會集市扎堆,去村頭巷尾游戲,去開啟新春正月的狂歡。

東方風來,把嶺南梳織成錦繡大地﹔萬花怒放,在南海的星空張燈結彩。

是的,此刻,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正以青春的力量,激活冬眠的群山,重啟江河的春潮,展開中國之春,綻放中國之美,如扑面而來的虎虎生氣。

(責編:王欲然、秦華)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