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民族復興:辛亥革命歷史邏輯和政治邏輯的統一

張寶明 趙廣軍

2021年12月27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關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在思考辛亥革命問題時,章開沅先生提出的“三個一百年”的大視野和新思考可資借鑒,“三個一百年,即百年歷史背景,百年的歷史本身,都需要通盤研究,同時還要進行未來百年的展望”,這提示我們要以過去、當下、未來的長時段眼光重新審視和認識辛亥革命。過去,我們所關注的多是辛亥革命本身與辛亥革命以來一百年的歷史演進,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展望了由當下至未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因此,在思考辛亥革命豐富的政治蘊涵時,應該從歷史演進邏輯和現實政治邏輯來考量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問題。

家國同構的政治形態是傳統中國的政治理想,現代性的家國同構更是辛亥革命時期政治訴求的邏輯起點。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的帝王的家國,逐漸在深刻社會變革中建立起具有現代性民主政治的家國政治。在回溯革命話語構建時,我們發現辛亥革命前后的歷史文本中,“家”是敘述“國”的開始。20世紀初陳天華《猛回頭》開篇即是哭喚始祖公公、叫一聲同胞弟兄,以家事敘及四萬萬人的國事。陳天華勸世人猛回頭,直接稱呼“俺家中華”,聲聲道出了家即是國、國即是家的情感。同樣的敘述手法使用在了甚為暢銷的《警世鐘》中,文章開頭,陳天華就驚呼國破家亡的慘景即將來臨——國被列強環伺、家被摧殘敗落,因此告誡世人:“須知國家是人人有份的,萬不可絲毫不管”,要“盡忠報國”“毀家紓難”以救國救家。陳天華所期盼的醒來的國人“一定能夠建立個極完全的國家,橫絕五大洲”。家是其話語構建之開始,而國家的復興往往成為最高的追求。

辛亥革命之際的革命敘事中,“家”是敘述的開始,“國”是敘述的終端。“恢復中華”的政治號召在推翻滿清統治之后,逐漸在革命的話語中演變為“中華振興”,進而演進至百余年后的當下全體華人共同期盼和追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使命。辛亥革命話語中的家國表述實際上體現出來的是現代性家國同構的共致富裕富強的美好願望,更體現出辛亥志士、民眾的國家認同和追求國家富強的奮斗目標。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而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再經由中國共產黨由“革命”到“建設”“改革”的為國家富強的努力和實踐,為民族復興奠定了政治、經濟、文化基礎。從封建王朝的家天下到民主時代的天下國,從內在自我的封閉到全方位的胸懷開放,使當下中國在順應世界潮流、融入國際社會中逐漸推進民族復興偉業。這便要歸功於“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或者應該說,辛亥革命開啟民族復興之門,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復興之路。孫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驅所渴求的將中國建設成為“世界上頂富強的國家”的美好願望,在當下已部分實現並繼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途上前行。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下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既繼承了辛亥革命又遠遠超越了辛亥革命“振興中華”的政治理想。從當下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政治視角觀察歷史和未來,更能體現出其追求的新起點與價值性,是歷史邏輯與政治邏輯統一的延伸。

中國傳統家國同構的政治形態有著與生俱來的反分裂之內在規定性。辛亥革命之際的台灣處於與祖國分割的日據時期,內在的原因即所謂的“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在國難離亂的狀態下,辛亥志士就多有統一的情愫。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日本,孫中山先生在創設興中會時就明確提出“恢復台灣,鞏固中華”的政黨組織的統一訴求。1912年,孫中山先生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宣示,“中國如不能收復台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而台灣的愛國志士也致力於先“救祖國”才能救台灣的革命追求,投身革命、回到祖國……兩岸辛亥志士表現出互助互救的願望和熱情——統一並實現民族復興。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會議上,台灣義士、詩人丘逢甲被選為參議院參議員。辛亥革命在當時的台灣島內是得到深刻的政治共鳴的——“祖國”輿論的宣傳、反對日據的起義、民意中回歸的願望等。辛亥革命極大鼓舞了台灣島內同胞,回歸祖國的現實訴求驟然增強,抵抗日據殖民勢力,積極開展武裝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抗日組織設定“驅逐日寇,光復台灣”的武裝斗爭目標,成為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辛亥革命后,兩岸都表現出統一的渴求和政治訴求。台灣義士羅福星被日本憲警逮捕入獄所撰《祝我民國詞》,其中說“中土如斯更富強”,表達出希望祖國富強的心願與祝福。辛亥革命的革命烈火無疑也點燃了台灣島內心向祖國、期待統一的革命火種,極大地增強了對祖國的向心力,南投、嘉義、台中各地反日本殖民暴政的起義此起彼伏。

孫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辛亥革命中的台灣問題是收復問題,是統一問題,更是在辛亥革命走向民族復興話語中的現實使命和歷史任務。從辛亥革命后的南京臨時政府看,台灣問題既是現實的政治問題,台灣的收復和統一問題又是向后延伸的歷史問題。在當代來看,當下的統一台灣問題又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這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大勢所決定的,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正像孫中山先生所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歷史記憶層面,辛亥革命已然成為兩岸追求獨立、民主的共同歷史記憶,更是國家層面的統一大義。“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因此,作為歷史事件的辛亥革命,成為海峽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精神紐帶。家和睦、國統一的敘事邏輯成為糾正台灣島內對辛亥革命歷史認知錯亂、顛倒混淆而必須進行的歷史真實的還原。近代歷史上,台灣島內有先賢義士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大陸有孫中山先生實現祖國統一的政治號召和訴求﹔在當代,兩岸民眾有統一的民間願望,中國共產黨有實現統一的足夠信心,更有信心帶領兩岸以融合之態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同胞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相對於辛亥革命及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民族復興,中國共產黨不斷實現和發展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抱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和外延都有深刻的發展。比如繼承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所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爆發於“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近代,也是中國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族劫難之時。被侵略、被分裂的國家,何談民族的整體性復興?但是,一代代仁人志士仍為此孜孜以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講,“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裡程碑”!“復興”是辛亥革命之際革命志士追求的目標,更成為當下中國啟迪未來的最好的關鍵詞,“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以歷史演進邏輯來看,辛亥革命志士們所提出的多是“振興中華”的號召,進而演進至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辛亥革命是從振興到復興的一個起點。陳天華洒著“國民淚”來“喚醒國民迷夢”,鄒容的革命疾呼更具氣魄——“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並雄”,“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孫中山先生疾呼“拯斯民”,革命者所稱“革命之旨”,意多在“振興”二字。從己推演至人,鄒容《革命軍》有稱“是故一人一思想也,十人十思想也,百千萬人,百千萬思想也,億兆京垓人,億兆京垓思想也”,從個人的“微物”“微識”到億兆之國家的覺醒,這是民族獨立和中華振興的一個大前提。在政治邏輯層面,辛亥革命所揭示出的革命、振興等主題也有其演進邏輯。辛亥革命功成,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先生簡述中華民國締造之始,以國民之力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宗旨,完成國民之志願,而達成的一個政權建國的目的是“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盡職盡能“必使中華民國之基礎確立於大地”,新政府是“革命時代之政府也”。在南京臨時政府的政治演說邏輯中,推翻專制“盡自然發生之結果,亦即吾民國公意所由正式發表者也”(《臨時大總統宣告各友邦書》)。鑒於政權新生,南京臨時政府強調“與各國交相提挈,勉進世界文明於無窮”,希望得到列國承認,共同推進世界文明發展。如今,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願,辛亥革命先驅對中華民族發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並為之奮斗的偉大夢想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辛亥革命構成中華民族現代性復興運動的起點,因此而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從歷史角度看,從辛亥志士的家國革命情懷,到維護國家統一,再走向民族復興三層政治蘊涵,呈現出革命歷史視角下的政治理論邏輯與歷史演進邏輯的高度一致性。辛亥革命前后,中華民族經歷了民族復興的觀念性變革,從覺醒、探索到制度確立,呈現出三部曲的歷史演進,具有深邃的理論意蘊和嚴密的邏輯層級。在演進中明顯具有價值內涵豐富的邏輯主線和內在理路,同時也明晰地標明了民族復興的未來走向。在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從辛亥革命開始進入新式的現代化民主國家的建設,也使復興由此而始。毫無疑問,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現代性復興的歷史演進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裡程碑和起始點,而當下的民族復興更是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歷史重任。回望過往,展望未來,民族復興大任始終如一地成為前人和時人共同的政治訴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去一百年在路上,如今中國人民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夢已不再遙遠。

(作者:張寶明、趙廣軍,分別系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責編:代曉靈、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