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做到常懷遠慮居安思危

唐方裕

2021年12月01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做到常懷遠慮居安思危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系統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深刻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全黨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全會要求全黨必須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決不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裡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落實全會要求,應當深刻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常懷遠慮、居安思危對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我們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結合實際把這一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植根於悠遠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內含一種自覺的壓力和動力,孕育著清醒、警覺、奮進和堅韌,對涵養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的浩然正氣和高尚情懷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積極影響。

打開中華傳統典籍,憂患意識源遠流長、綿延不絕。一部《詩經》“憂”字出現近百次,其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等詩句,反復提醒人們心存戒懼、謹慎從事。《周易》中最早出現“憂患”一詞,泰與否、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概念相反相成,“自強不息”、“安不忘危”、“泰極生否”、“朝乾夕惕”等表述發人深省。歷代仁人志士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的深刻洞察、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沉摯愛,創造了大量飽含憂患意識的經典名言。比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

縱覽中國歷史,數千年王朝更迭,就是一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興衰成敗史。商紂王沉湎酒池肉林而罔顧危機四伏、萬民咒罵,導致國滅身亡。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終雪敗辱之恥。唐太宗視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呈文為逆耳忠言,虛心納諫,成就“貞觀之治”。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屢屢錯過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發展機遇,結果落后挨打、喪權辱國。類似例証,不勝枚舉。歷史反復証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一個朝代如果有自覺的憂患意識,就往往政治上清醒洞明、奮發有為﹔反之,則容易陷入驕奢淫逸、麻痺昏聵,離敗亡也就不遠了。

還要看到,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已廣泛滲入百姓日常生活,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綿長的生命力。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民間諺語,像積谷防飢、曲突徙薪、未雨綢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船到江心補漏遲”、“小心駛得萬年船”、“長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等,都蘊含勞動人民朴素的憂患意識,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總之,憂患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已經鐫刻在中華文明的基因深處,始終砥礪著中華民族奮勇前進。

二、我們黨是居安思危、富於憂患意識的黨,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激發全黨全民族憂患意識並不斷將其轉化為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力量的光輝歷史

《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為了人民、國家、民族,為了理想信念,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這樣,原因有很多,始終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是其中重要一條。與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憂患意識相比,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有著更高的境界、更寬的視野、更強的擔當。

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在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面前,始終葆有高度清醒的憂患自覺。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后,黨中央第二天就發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的時代強音,激發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強烈憂患。延安整風運動中,黨中央號召學習《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警醒全黨“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鄭重提醒全黨“准備吃虧”、“准備困難”,強調“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面對全國勝利已成定局的大好形勢,毛澤東同志又告誡全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攻擊,明確提出“兩個務必”。正是以這樣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擔當,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舉,百業待興。毛澤東同志慨嘆我們“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深刻指出,“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力求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后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反復警示全黨全民族防止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准備好對策。”進入新世紀,黨中央深刻揭示全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提出“隻有居安思危、勇於進取,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正是以這樣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擔當,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由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並在此基礎上成功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求全黨增強憂患意識,時刻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9次提到“風險”一詞﹔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並列舉了8個方面16種具體風險﹔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系統強調了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大意義、重點任務和工作責任﹔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賦予憂患意識以新的時代內涵,教育激勵全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應對和妥善處置中美戰略博弈、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金融風險、香港“修例”風波、所謂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史,我們深刻感悟到,正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心懷憂黨憂國憂民意識,肩扛救國富國強國重任,才能在苦難輝煌的百年征程中一次次激發起全民族的昂揚斗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進而不可逆轉地強起來。

三、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我們黨面臨復雜嚴峻的風險挑戰,必須始終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做到常懷遠慮、居安思危

經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黨正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前進道路上,各式各樣的漩渦、暗流、險灘絕不會少。從世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明顯增多,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發展鴻溝日益擴大,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沉渣泛起,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蔓延,我國發展將面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從國情看,隨著我國發展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區域不平衡、人口老齡化、意識形態、公共安全、極端氣候、自然災害等風險因素進一步增多,宗教、涉疆、涉藏、涉台、涉港等方面的斗爭將更加復雜尖銳。從黨情看,長期執政條件下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四種危險”是尖銳的嚴峻的,各種有損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還有不少,滋生腐敗、形成“四風”的社會土壤還未徹底淨化。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一旦出現就來勢洶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連鎖性,如果應對不力,就容易造成各種風險挑戰交織疊加,並可能向政治風險傳導,使小風險變成大風險、局部風險變成系統風險,嚴重影響事業發展全局,甚至遲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面向未來,我們應當立足世情國情黨情,始終保持如履如臨的謹慎、居安思危的憂患,時刻准備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隻有真正做到既解近憂、又懷遠慮,才能不斷化險為夷、轉危為機。

四、正視黨內在樹立和增強憂患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使常懷遠慮、居安思危成為全黨普遍自覺的意識和修養

總的看,黨內大多數同志能夠正確認識形勢,保持頭腦清醒,具有較強的憂患意識。但是,面對我們黨長期執政形成的有利條件,面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的可喜局面,面對政通人和、安定團結的盛世環境,黨內一些同志包括有的領導干部淡化甚至丟掉了憂患意識。主要表現在:有的安於現狀,盲目樂觀,缺乏進取動力﹔有的囿於眼前,輕視長遠,對各種風險挑戰缺乏應對准備﹔有的顧重小我,不謀大局,不關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群眾疾苦﹔有的貪圖享受,攀比闊氣,追求奢侈生活﹔有的掩蓋矛盾,回避問題,習慣於聽喜不聽憂、報喜不報憂﹔有的害怕困難,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和成功的考驗。這些雖然不是黨內思想和行為的主流,但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認真研究並有效解決黨內在樹立和增強憂患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使常懷遠慮、居安思危成為全黨普遍自覺的意識和修養,是學習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順利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落實《決議》要求,重點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增強對黨的歷史使命的神聖感敬畏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結著數代仁人志士的美好夙願,寄托著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艱辛求索和犧牲奉獻,民族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這是何等的令人欣喜和自豪。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中,我們的表現和作為,將直接影響民族復興的進程,這又是何等重大的責任和使命。新征程上,共產黨人應當以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精神,滿懷神聖感、永葆敬畏心,錨定遠大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前行,自覺把思想和言行同黨的歷史使命緊密聯系起來,矢志不渝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而奮斗,真正做到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第二,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增強憂患意識,內在要求我們對成敗得失保持清醒,在勝利和順利面前力戒驕嬌二氣,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急躁冒進。現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我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是身處盛世,我們越應當牢記“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常懷憂患之心,多慮長遠之事,做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而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不能因為取得驕人成績而鬆弛懈怠,更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得意忘形。

第三,加強學習實踐,增強擔當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增強憂患意識,離不開辨別風險的過硬本領,離不開應對挑戰的擔當作為。如果丟掉了學習和實踐、擔當和實干,即使整天憂心忡忡也無濟於事,那種隻在口頭的憂患並不是真正的憂患。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應當把心存憂患、勇挑重擔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的決心和韌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切實提高識別、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和水平,練就大心臟、寬肩膀、鐵脊梁,遇險不亂、處變不驚,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在火熱的實踐熔爐中百煉成鋼。

第四,以強烈的斗爭精神應對風險挑戰,做到難不住、壓不垮。風險挑戰面前,視而不見不行,躲避退讓也不行,逡巡躡足同樣不行,唯有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闖關奪隘、應對有力。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應當摒棄一切畏首畏尾、一切消極懈怠、一切瞻前顧后,始終保持狹路相逢勇者勝、不破樓蘭終不還、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氣概,增強斗爭意識,提高斗爭本領,講究斗爭藝術,把握斗爭規律,不在艱難險阻前低頭,不在泰山壓頂下退縮,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航船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第五,保持艱苦奮斗政治本色。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靠的都是艱苦奮斗,正所謂“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雖然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環境保護、能源資源利用等方面還有不少短板弱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任務艱巨繁重。我們共產黨人,應當從偉大建黨精神和黨的精神譜系中汲取精神養料,永葆艱苦奮斗政治本色,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拼搏奮進、不耽於享樂,都厲行節約、不奢侈浪費,矢志以頑強奮斗、永遠奮斗譜寫新時代新征程的鏗鏘樂章。

(作者:唐方裕)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