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2021年11月26日08:29    來源:解放軍報

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習近平

56年前,爆炸聲處,一名23歲的士兵用自己的身體,保住了12個同樣年輕的生命,踐行了他在日記中寫下的誓言。隨著舍己救人的英雄壯舉廣為人知,他的那句誓言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 “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

王杰,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一個讓黨和人民永遠銘記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寶貴生命踐行了軍人的崇高使命,在人們心中矗立起一座永恆的精神豐碑。

初冬時節,筆者來到蘇北大地,走進王杰生前所在部隊—第71集團軍某旅,追尋王杰的成長足跡,從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面面錦旗中,感悟王杰精神的價值和時代內涵。

“無論什麼時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能丟。”走進第71集團軍某旅“王杰事跡陳列館”,王杰扑向炸藥包的雕塑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8個大字映入眼帘,無畏的身姿、堅毅的眼神,正如他當年舍己救人的那個瞬間。

1965年7月14日,時任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的王杰,在組織民兵訓練時突遇炸藥包意外爆炸。危急關頭,他奮不顧身扑向炸藥包,掩護了在場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壯烈犧牲。

展櫃中,陳列著王杰犧牲時所穿的衣物,英雄的鮮血已化為黑褐色的斑駁印記。講解員告訴筆者,如果當時王杰選擇向后仰倒,就能避開爆炸形成的最大殺傷角,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堅定前扑,把“生”留給了別人。

是怎樣的信念和意志,造就了王杰的壯舉?

答案,就藏在他寫下的文字裡——“什麼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麼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為了黨,我不怕進刀山入火海﹔為了黨,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願”……

王杰犧牲后,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10多萬字的日記,裡面記錄了這位英雄成長的心路歷程。細細捧讀,清晰可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等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語句。

評斷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要看她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她的人民選擇向什麼樣的人致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為宣揚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跡,當時的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等單位專門發出通知,《人民日報》《紅旗》雜志等中央媒體連續發表社論,王杰生前所在部隊報告團分赴各地巡講,全國上下掀起向王杰同志學習的熱潮,“兩不怕”精神、“三不伸手”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時至今日,人們對這名革命戰士的尊崇與追懷依然純朴熾烈。

2017年12月13日,習主席來到“王杰班”視察,在詳細了解王杰生平事跡后感慨地說:“我小時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習主席強調,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軍隊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樣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習主席的教誨和囑托,滋潤著全軍官兵的心田,凝聚起奮斗強軍的無窮力量。

英雄事跡感人至深,精神傳承血脈賡續。

第71集團軍某旅領導告訴筆者,在這個旅,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王杰事跡陳列館”,學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槍我們扛》,上的第一堂課是“弘揚‘兩不怕’精神,當好王杰傳人”,看的第一本書是《王杰日記故事選》,開的第一個班務會是講如何傳承王杰精神,寫的第一封家信是匯報學習王杰精神的感想,以此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官兵把“向王杰學什麼、我該怎麼干”變成具體行動。

近年來,“90后” “00后”青年官兵逐漸成為軍營的主體力量,他們學歷高、思想活躍,在學習王杰精神過程中,難免有人提出不同見解:“未來戰場,哪還有短兵相接拼刺刀,單靠不怕苦、不怕死就能獲得勝利嗎?”“在物質條件優越的今天,在不打仗的和平環境,‘兩不怕’精神還體現得出來嗎?”……一個個問號,讓該旅黨委意識到,“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們大力培塑官兵逢敵亮劍、敢打必勝的血性膽氣,使王杰精神融入教育課堂、嵌入練兵備戰、進入官兵頭腦,不斷推動王杰精神在強軍興軍實踐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槍本身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該旅退役老兵、偵察營原四級軍士長楊國軍走進班排,結合自己的戰斗經歷,與大家分享感悟,新兵們聽得入迷,似有所思。

一場紅藍實兵對抗演習,楊國軍奉命深入“敵”陣地核心部位潛伏偵察。這是令人煎熬難耐的92小時:“敵”大規模搜山進行了7次,小隊巡查最多時5分鐘來了4組,楊國軍不能亂動,補給用完了,隻能咬牙堅持……正是憑著這股勁頭,他發回情報信息360余條,將“敵”指揮所、炮兵陣地、通信樞紐等重要目標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

戰士絕非生來英勇,而是百煉成鋼。“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要讓官兵首先從思想上走進戰場。”該旅結合主題教育廣泛開展“三信一書”活動,組織書寫告別信、囑托信、慰問信和請戰書,引導官兵正確面對戰爭、認識戰爭、思考戰爭,激發血性斗志。

作為王杰精神傳人,該旅官兵爭做王杰式的好戰士,把精武強能、備戰打仗的責任扛在肩上,平時訓練不怕苦、上了戰場不怕死,部隊戰斗力建設突飛猛進,近年來先后取得戰區陸軍指揮所演習考核第一名、陸軍“精武-2018”比武競賽總評第二名、“鐵甲奇兵-2019”比武競賽陸軍參賽單位總評第二名等好成績。

在第71集團軍某旅,每天都會看見這樣的場景——

“王杰廣場”上,戰士們整齊列隊。連長呼點 “王杰”,百余名血氣方剛的年輕官兵齊聲應“到”。

點名結束后,熄燈號響起,“王杰班”班長將王杰的被子輕輕打開、鋪好,讓老班長與戰友們一起進入夢鄉。

半個多世紀過去,王杰早已離開了世界,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裡。在這裡,王杰仍然鮮活生動﹔從這裡,王杰精神走向全國全軍。

“這次演訓,我們分別成立了‘王杰班’突擊隊和黨員突擊隊,讓官兵們在比學趕幫超中摔打血性膽氣,進一步激發練兵備戰熱情……”筆者來到王杰生前所在連時,指導員戴凡博正在與“雷鋒連”指導員侯偉通電話,兩人正在探討如何在大項任務中運用優良傳統激勵官兵。

戴凡博介紹,近年來,他們與西藏軍區詹娘舍哨所、北部戰區三角山哨所以及 “董存瑞班”“雷鋒連”“楊根思連”等單位建立了共建機制,在相互學習交流中,深化教育培育,拓寬建設思路,強化責任擔當。

緬懷學習先輩、感悟英雄精神。採訪時正值周末,盡管天氣不佳,但王杰烈士陵園裡仍有很多游人。據陵園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前來瞻仰紀念王杰烈士的人越來越多,僅去年一年就超過了4萬,其中不僅有軍人,還有地方群眾,不少家長是帶著孩子一起來的。“看得出來,這位共產主義戰士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當年被王杰救下的民兵李彥清,也加入了學習宣揚王杰的行列,與友人共同籌建了“王杰精神研究會”。“王杰精神研究會”現任會長、邳州市王杰中學校長宋端凱告訴筆者,當年他接手學校時,學校硬件條件並不好,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學生學習熱情也不高。對此,他組織老師學習王杰同志的“三不伸手”精神,激勵大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老師的勁頭上來了,學生就有了精氣神,學習成績提高得很快。如今,隨著王杰中學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我們學校了解王杰的英雄事跡。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宋校長說道。

何止一個王杰中學。此次採訪,筆者幾乎一路都與“王杰”為伴:王杰小學、王杰幼兒園、王杰部隊公交站、王杰派出所、王杰烈士紀念館……這些地方或大或小、或安靜或喧鬧,在無形中挺立起一個個價值坐標,使王杰精神與其他精神一道,共同構筑成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支軍隊追求崇高的精神底座。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特約通訊員:高駿峰 凡春龍,通訊員:白俊峰)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