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評論員

2021年11月22日14:43    來源:學習強國

歷史播撒的種子,往往經過歲月的積累和時間的沉澱才會結出碩果。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中華民族追求永續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古人在四季交錯、日月輪替中思考天地運行的規律,體悟其中蘊含的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萬物並育的理念、仁民愛物的哲理……無不體現了先賢聖人對自然的崇敬之心、熱愛之情。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思想引領。實踐發展多麼波瀾壯闊,思想創造就多麼博大精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同巍峨的燈塔指引美麗中國、幸福中國前行航向——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到“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這些深邃的思想繪就出山水相依、琴瑟相和的動人圖景,擘畫出生態文明之路的恢宏篇章。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所到之處無不考察生態,三江源頭、黃河岸邊、洱海湖畔、漓江之上、祁連山麓、秦嶺深處……無論是江河湖海還是崇山峻嶺,都印下了他的串串足跡、注入了他的濃濃情懷。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了家園的美麗和諧,為了后代的健康幸福,我們敢於對破壞生態說不,我們勇於向環境問題亮劍,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從一路“象”北到“全民追象”,從一棵孤鬆到層林盡染,從一層陰霾到繁星閃爍,從一片黃沙到萬物共生,一幅幅盎然綠意、空明澄碧、花香四溢、魚翔淺底的醉人畫卷在神州大地鋪展開來。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才能記得住悠悠鄉愁。無論是“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秀美玲瓏,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思鄉情愫﹔無論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情畫意,還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心馳神往,無不寄情於天地之中,徜徉於山水之間。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當今世界,既沐浴著和平發展的陽光,又布滿了環境破壞的陰霾。雨果曾說過,“自然不僅是慈愛的母親,還是個冷血的屠夫”。消失的島嶼、無情的洪水、恐怖的颶風、肆虐的疫情……歷史和現實反復証明,任性貪婪地掠奪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全球生態惡化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世界發展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以什麼樣的姿態應對全球性的挑戰?這些時代之問關乎各國利益,更關乎人類的前途命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共同建設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同舟共濟,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為天下計、為世界謀,跨越國家、民族、文化的界限,在不同國際場合一次次對時代之問作出歷史性回答,發出攜手合作、永續發展的綠色倡議,貢獻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智慧,這是構建地球家園的美好願景,也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獨特禮物,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認真落實“愛知目標”、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確定“雙碳”目標……曾幾何時,塞罕壩還是飛鳥不棲的茫茫荒原,毛烏素還是黃沙無邊的魔鬼之地﹔放眼今朝,荒原變成林海、沙漠幻化綠洲,這是從太空都能看得到的綠色奇跡。中國的庄嚴承諾和堅決行動已經贏得越來越多的世界贊譽,中國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必將激起越來越廣泛的理念共鳴。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隻有用情尊重自然、用心保護自然,還山川以蔥蘢、還河流以碧色、還天空以蔚藍、還生物以多樣,才能得到自然的青睞和饋贈,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