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從戰略高度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曾祥敏 湯璇 白曉晴

2021年11月19日08:0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戰略高度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這些重要論述,對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作了深刻闡發,將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上升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面臨新形勢,必須大力提高政治站位,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

1.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正當其時

對外話語是一個國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陳述以及採取的話語實踐活動。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需要進行體系化、系統化和持續性的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要求,我們加大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著力打造一批新型對外傳播智庫、國際一流水平的對外傳播機構。這一系列舉措有效彌補了國際話語體系中信息流動的“逆差”,使得中國話語的世界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也爭取到大部分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支持。但同時必須意識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部分西方政客和媒體經常借題發揮,罔顧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制造虛假輿論和話語陷阱,使用各種傳播手段污名化中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否認中國在抗擊疫情中的貢獻,在病毒來源、防控措施、疫苗研發等問題上抹黑中國,煽動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意識形態分歧,企圖在國際輿論中孤立中國。這些刻意抹黑和失實報道,實際上已經超出了新聞報道的專業范疇,成為由部分西方政客主導的“對華輿論戰”的工具,以達到配合其在經貿、政治、軍事等領域打壓中國的目的。因此,必須把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提出了“一個戰略傳播體系”和“五個力”的建設目標,即“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這是從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對當前加強中國特色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工作作出的全新工作布局。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正是要把“五個力”進行更為系統全面、深入透徹的研究,不能僅僅滿足於搬運文化符號,對語言進行簡單的傳播與復制,而是要立足中國發展經驗,系統化地推進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開展多元人文交流活動,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加強組織領導和后備人才培養,從戰略高度推進實現“五個力”建設目標。

2.以多元參與建設對外話語傳播主體

話語是促進人的互相理解與認同的工具,主權國家可以通過話語實踐促進相互理解、實現積極認同。新媒體時代的話語體系不僅包括以政府發言人為代表的公共外交話語和以智庫、研究機構為代表的學術話語,也涵蓋日常生活中的大眾話語和網絡話語,這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話語素材和主體資源。

隨著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不斷推進,對外傳播話語主體要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最初主要是相關部門的政府發言人和國家媒體等具有官方代表性質的組織、機構和個人,擴展為包含對外企業機構、學術智庫、商業平台和民間個體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對外傳播矩陣。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迫切需要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鑒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出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展了國際傳播的話語空間,政治話語與大眾話語、網絡話語之間的聯結越發緊密。新媒體環境下國際傳播話語主體正在融通甚至重構既有的傳播結構,不僅話語空間漸次向多維度延展,話語主體也從單一的政府話語主體拓展到與學術話語主體、大眾話語主體和網絡話語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政治話語為國際傳播提供重大方針政策的思想價值引領,學術話語為國際傳播話語實踐提供更為全面、深刻的學理支撐,大眾話語和網絡話語則能夠突出話語傳播內容的通俗性和貼近性,使得傳播內容更容易得到國際受眾的共鳴和認同。

因此,站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從多元主體的結構變化加強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需要構建起以政治話語為意識形態主導,學術話語為學理支撐,積極吸納大眾話語和網絡話語為傳播策略的話語體系,形成“以我為主”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傳播矩陣,完整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3.以中國實踐豐富國際傳播話語內容

當前“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還沒有完全轉化為輿論話語權和制度話語權優勢,“中國音量”與“中國體量”還不相稱。從戰略高度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亟待用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構建融通中外,貢獻世界的話語內容。比如,武漢封城一個月后,中國國際電視台率先在全網推出了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向海外受眾全景式地展現了當地疫情從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以疫情中的中國實踐為題,積極主動地向全世界公開了真實的抗疫中的武漢,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提升國際傳播中的“中國音量”,就必須把握國際輿論場中信息發布和流動的主動權,以生動真實的中國實踐揭開西方媒體“選擇性失明”的虛偽遮掩,構建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

以中國實踐豐富對外話語傳播內容,不僅需要在重要議題上積極發聲、主動出擊,也應當拓展傳播內容,敢於創新話語體系和表達內容,突破西方媒體設置的話語框架。網絡短片《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以“咖啡之豆”來到“茶葉之鄉”的中西文化符號為切口,揭示了雲南咖農們脫貧致富的歷程。一杯咖啡喚起了海外受眾對共同文化的認同,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展現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融合,讓海外受眾真正感受到中國脫貧攻堅的具體實踐。豐富對外話語傳播內容,要善於挖掘中華文化的富礦,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在交流互鑒中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貧窮就要挨餓,落后就要挨打,失語就要挨罵。”面對后疫情時代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回應西方對中國的歪曲和污名化,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誤讀,必須豐富對外傳播內容,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豐富國際傳播話語內容,塑造自信、獨立、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

4.以全媒體建設創新國際傳播話語方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從戰略高度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多元主體融合的協同作用,讓中國話語和中國主張真正走出去,必須拓展渠道終端、創新方法手段、豐富產品形態,構建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

基於大數據與算法推薦的社交媒體底層架構改變了國際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往往將用戶與其他信息隔絕開來,使其沉浸在自己原有的認知偏好之中。由此產生的“過濾泡”效應進一步強化了用戶已有的選擇性接觸機制,形成相對片面或極端的看法,極易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呈現極化趨勢,給當前的國際輿論環境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少數別有用心的政治勢力正是利用算法推薦的“過濾泡”效應炮制負面涉華議題,通過社交機器人制造虛假輿情實現輿論操縱,惡化中國的國際輿論環境,讓中國在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局面。

在當前國際傳播形勢下,必須正確認識社交媒體和大數據算法的工具屬性,積極開發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在國際傳播中的應用,拓展國際傳播話語平台、渠道和終端,打造全媒體國際傳播話語的融合矩陣。同時,強化我國國際傳播主流旗艦媒體的核心作用和價值引領意識,建立深度融合的聯動機制,通過精准定位國際傳播話語對象,提供更加符合海外區域化受眾需求的全媒體產品,形成中國聲音的本土化表達﹔豐富國際傳播話語的全媒體產品形態,提供符合社交媒體特性的智能化、移動化、個性化產品形態,以全媒體建設創新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切實增強國際傳播效能。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不僅要正確認識國際傳播中存在的認知偏差,更要認清少數西方勢力對中國的惡意造謠和抹黑,以多元參與建設對外話語傳播主體,以中國實踐豐富對外話語傳播內容,以全媒體建設創新對外話語傳播方式,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曾祥敏、湯璇、白曉晴,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