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改革創新賦能數字鄉村建設

丁煌 劉裕

2021年11月18日08:0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改革創新賦能數字鄉村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在我國實現脫貧攻堅、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也涌現了大量成功案例。建設數字鄉村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效。

   數字鄉村建設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的根本在於產業興旺。浙江和貴州等地的實踐証明,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極大促進了科學種養和農業精細化生產,實現了農業生產模式創新和現代化轉型﹔幫助打通市場流通梗阻,解決了農產品銷售中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困境,對提升農產品議價能力,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疏通農業供需動脈具有重大意義。未來,數字鄉村建設還將推動完善農業產業規劃決策、農業金融管理服務、農產品質量溯源以及農業經營信用體系建設,創新重構農業產業鏈模式,維護農業發展生態,助推農業高效、安全、節約、綠色發展。

   數字鄉村建設推動農村社會治理變革。運用數字技術建設開放、共享、聯動的信息化治理平台,創新社會治理參與機制,整合農村社會各方面資源、動員農村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社會事務,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推動農村社會治理的社會化。運用數字技術實現黨務、村(居)務、財務信息透明公開,暢通政民溝通渠道,建設完善個人征信體系,遏制打擊鄉村黑惡勢力,加強基層權力約束和依法行政,推動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數字技術促進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現代的技術和設施設備、精細的標准,提升政務服務、社會治安、社會保障等領域治理效能,增強社會治理的預見性、精准性、高效性,推動農村社會治理智能化。數字鄉村建設將社會治理重點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最優化解決方案宣傳普及到農村基層,促進相關領域專業能力的提高,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專業化。

   數字鄉村建設引領農村文明福祉提升。近年來,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就業、醫療、教育、交通、科普宣傳、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類民生應用場景提供了數據支撐,全國各地創造性打造省市縣鄉公立醫療遠程全覆蓋的“醫療健康雲”,雲上課堂與線下課堂集於一體的“智慧空中課堂”,鄉村生活服務和金融服務結合的“惠農e村”等數字化平台,推動了農村公共服務改善由量變到質變。可以預見,未來數字鄉村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推動農村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的現代化和民生事業的普惠化,推動革除農村陋習,滋養鄉風文明。

   由此可見,數字鄉村建設對實現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同時也要看到,資金缺乏、人才匱乏、科技創新供給不足、市場發育滯后等現實因素,阻礙著數字鄉村建設進程。應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不斷為數字鄉村建設賦能。

   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讓農村資產“活”起來。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鄉村振興過程中最核心、最基礎的制度性供給,也是解決數字鄉村建設巨大投入問題的重要路徑。可以總結推廣成都、重慶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河北威縣、橋西區等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開展農村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集體資產、數據產權、文化遺產以及其他建筑設施、設備等確權工作,將產權權屬明確到集體或個人,頒發權証,細化承包權、資格權、股份權等權能,嚴格產權法律保護﹔鼓勵地方設立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市場,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流轉交易,激活農村各類資產的資本屬性,推動實現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讓農村資本“動”起來。應加快農村資本市場建設,改變目前以銀行信貸為主的融資模式,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積極發展保險、擔保、期貨期權、信托租賃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交易市場,鼓勵立足於市場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形成分類分層服務體系﹔採取設立風險基金、建立聯動機制等方式,有效防控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金融風險﹔加快完善農村征信體系,將農村個人誠信、村社區誠信、企事業單位誠信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系統,強化守信社會聯合激勵和失信社會聯合懲戒的機制。

   完善人才下鄉政策,讓農村人才資源“聚”起來。針對農村人才匱乏的問題,建議加快完善農村住房制度,規范商品房、集體建設用地建房、農民自建房的建設、租賃以及相關戶籍管理,讓外來人口“居有其屋”﹔對照城市社保標准,提高農村不同群體的醫療保障、失業保障標准﹔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力度,重點提升中心城鎮電氣、網絡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質量,提高農村生活空間品質﹔加強農村生態保護,保持綠水青山,形成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加大對農村生產經營業主、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教師等人群的數字創新創業政策支持,培育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

   健全農村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讓科技支撐“硬”起來。科技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和加速引擎,也是鄉村振興中培育新業態、發展新模式、創造新機遇的重要源泉。應堅持問題導向,加強數字科技研發,各地可成立數字鄉村科技研發中心或高端智庫,針對本地區迫切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或應用場景,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或聯合技術攻關﹔搭建數字鄉村科技信息供需服務平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供需信息深度分析與精准匹配﹔健全數字鄉村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作為知識產權認定、獎勵資金發放、職稱資質評定的重要依據。

   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讓農村營商環境“優”起來。著力優化農村法治環境,完善農村基層自治組織議事決策等法律法規,強化依法行政,將農村社會治理納入法治軌道﹔優化農村市場環境,支持各類社會組織發展及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加強媒體輿論監督,創造和維護農村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優化農村政務環境,加快提高農村基層政務人員的數字素養,培養高素質的政務服務團隊,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優化農村社會環境,廣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大力整治傳統陋習和不良風氣,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作者:丁煌,系武漢大學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劉裕,系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