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讓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  趙  成

2021年11月04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山東考察時的重要講話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

行走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間,仿佛一草一木都在深情吟唱著動人的旋律,訴說著這片紅色土地上軍民同心、魚水情深的故事。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總書記強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用鮮血和生命守護人民的家園

“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2013年11月25日,在山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沂蒙精神展,聽取沂蒙地區革命戰爭歷史介紹,並會見了當地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裡鬆柏掩映,庄嚴肅穆。鐫刻著62576名烈士英名的石碑,瞬間把參觀者帶進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

1938年,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鐵蹄蹂躪的危難時刻,黨中央一聲令下,“派兵去山東”,八路軍115師挺進魯南,創建了沂蒙革命根據地,用鮮血和生命守護人民的家園。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斗過。長達12年的革命斗爭中,蒙山沂水間發生過大小戰斗兩萬余次。

根據地創建后,“一切為了人民”成為政治實踐。抗戰期間,我們黨帶領人民艱苦卓絕抗擊侵略者﹔解放戰爭期間,我們黨帶領老區人民翻身得解放。

反對高傲輕視群眾的態度﹔反對對群眾漠不關心的態度﹔不打罵老百姓,當自己家裡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看待﹔尊重民情風俗﹔不能埋怨群眾落后,要多從自身找原因﹔不許對民眾態度蠻橫,凡事要商量、要講理……愛民之情,以大白話的形式寫進了根據地制定的各項政策中。

政治上實行民主選舉,建立第一個黨領導下的省人民政府,頒布黨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人權保障條例﹔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讓“耕者有其田”﹔軍事上“為群眾當兵、為群眾打仗”﹔文化上開展掃盲運動、倡導婦女解放﹔紀律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作風上“挖野菜也要遠離村庄”、開展“滿缸淨院”運動……共產黨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利益,讓沂蒙人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權益。

朱村至今還保留著一個習俗,每年農歷除夕的第一碗餃子祭英烈——1944年農歷除夕,有24名八路軍戰士,為救援保護朱村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英雄的故事不勝枚舉,在蒙山沂水間代代相傳。40多名戰士在支援淵子崖自衛戰中壯烈犧牲,黨的干部武善桐為救村民把日寇引到村外抱敵跳崖,“何萬祥連”30多名戰士為解救千名群眾戰死沙場……帶有紅軍基因的“老四團”有一條團規:不管什麼情況下,隻要群眾遭劫遇難有危險,都必須立即去解救。

“在沂蒙革命根據地,黨的干部堅定不移地組織、武裝、依靠群眾,誓死捍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這樣的黨、這樣的軍隊迅速贏得了民心,也厚植了自我發展壯大的政治基礎。”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海英表示,沂蒙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價值追求。

“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庄村,坐落著一座以紀念支前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展區內,撫養86個將帥子女和烈士遺孤、自己孫子卻餓死了4個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組織鄉親們烙煎餅、送彈藥、救傷員的“沂蒙六姐妹”,帶領姐妹跳進冰涼的河水中扛門板架“人橋”的婦救會會長李桂芳……一個個催人淚下、感天動地的故事,生動詮釋了黨與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深刻內涵。

數據顯示:全民族抗戰期間,沂蒙老區15.5萬余名婦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護了9.4萬余名革命軍人和抗日志士,4.2萬余名婦女參加了救護八路軍傷病員的工作,共救助傷員1.9萬余人。

“最后一粒米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是當時沂蒙人民踴躍參軍支前的生動寫照。從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沂蒙人民就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軍民團結一起抗戰。革命戰爭年代,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多萬擁軍支前,20多萬參軍參戰,10萬多名烈士英勇犧牲,“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是真實的寫照。

全民族抗戰最艱苦的時期,沂蒙人民積極響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據記載:沂南縣后交良村朱富勝帶領村民一個夏天就開荒40多畝,一季多打糧食6000多斤﹔大山前村鄭信帶領45人半年開荒80多畝,把多打的糧食支援部隊。

從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解放戰爭勝利,沂蒙人民做軍鞋315.13萬雙,做軍衣121.68萬件,碾米磨面11715.9萬斤,救護傷員5.9萬人。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解放戰爭中,山東出動支前民工、民兵1106多萬人次、大小推車100多萬輛,擔架43.5萬副……

在沂蒙根據地長期戰斗過的陳毅同志深情地回憶:“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百姓從犧牲的一個個共產黨員、革命戰士身上,明白了共產黨、八路軍、解放軍是為窮人打仗的,這才鐵了心跟著黨走。”沂蒙干部學院教授庄紀旭說,沂蒙人民用血肉之軀為新中國誕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黨說啥咱聽啥,黨讓干啥就干啥!”

“黨說啥咱聽啥,黨讓干啥咱干啥!”在“沂蒙六姐妹”的家鄉——蒙陰縣野店鎮,牛慶花這位普通的沂蒙婦女,一直秉承著“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不能再這樣窮下去了,自己臉上無光,還扯了國家的后腿。”2015年底,牛慶花在村裡舉辦的培訓班上學會了電商賣貨,開了一家名叫“孟良崮果園”的網店。幾年下來,網店累計銷售農產品上千萬元,帶動了周邊上百戶村民一起脫貧致富。

從跟著共產黨翻身得解放,到響應號召為實現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而共同奮斗,沂蒙人民緊緊跟黨堅定前行,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從曾經的“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外貨不入、土貨不出”,到如今的市場名城、物流之都,臨沂已擁有專業批發市場123個、物流園區23處、物流線路2000多條,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通達全國所有港口和口岸。近3年來,直播電商在臨沂得到爆發式增長,臨沂商城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短視頻直播電商基地。

位於臨沂市蘭山街道的李庄,有著“中國物流第一社區”的美譽。2002年,在企業任職的趙玉璽回到李庄擔任黨支部書記。10多年時間裡,趙玉璽和村民一起把曾被人瞧不起的“小李庄”變成了固定資產12億元、年產值數億元的集體經濟標杆。

“沂蒙精神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奮斗和奉獻,敢於爭先!”趙玉璽把沂蒙精神融入了企業發展,“我們的企業文化深深植根於沂蒙精神,無論是企業管理還是集團黨建,都不斷汲取著紅色精神的養分。”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沂蒙精神是臨沂砥礪奮進的強大動力。在民族苦難中、戰火紛飛中、頑強奮斗中凝聚的沂蒙精神,正激勵著八百裡蒙山沂水兒女在新時代繼承優良傳統、傳承紅色精神,干出一番新天地。

臨沂市委書記王安德表示,作為沂蒙老區的黨員干部,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十四五’期間,臨沂將以更大的改革創新力度推動民生跨越,讓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本版統籌:劉維濤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04日 06 版)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