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我國海洋考古新進展

姜波

2021年10月29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考古工作的系列重要論斷,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指明了方向,我國考古事業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文物考古事業有了新的重大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海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取得重大的進展與突破,呈現出幾大突出特點。

第一,沉船考古成果引人注目,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証。其中,最為重要的成果就是廣東川島海域發現的“南海I號”宋代沉船,它的發現揭開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新篇章。1987年發現、2007年整體打撈、2013年啟動室內發掘的“南海I號”,是一艘保存完好的南宋海船,據最新統計數據,“南海I號”出水文物超過18萬件,包括陶瓷、鐵器、漆木器、金銀器、錢幣、銀錠等,堪稱一座水下博物館,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考古實証。

第二,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和港口考古成果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古代航海文明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認可。2021年7月,福建泉州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古典航海傳統的見証。與此同時,中國還啟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程,迄今有20多個港口城市加入申遺城市聯盟,共同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保護與申遺工作。此外,廣州、寧波、揚州、登州等古代港口遺址的考古工作也取得重要突破,為研究古代中國的海洋文明與對外交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見証。

第三,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背景下,有關海洋文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展覽紛至沓來,大大提升了我國人民的海洋意識。其中著名的展覽成果有國家博物館的“中國水下考古成果展”、福建博物院等組織的“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海南博物館等組織的“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等。除此之外,泉州海交館、國家海洋博物館(天津)等還開設了有關海洋文明史、海洋考古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常設展,為公眾了解海洋文明提供了難得機遇。

第四,北洋水師沉艦的調查與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弘揚民族精神提供了新史料。自2014年以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機構通力合作,先后發現了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等甲午海戰沉艦,成果引人注目,兩次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述水下考古成果,在凝聚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推動甲午海戰和近代海軍史研究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

最后,中國考古界還循著海上絲綢之路,遠赴海外開展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中國考古初登世界舞台並取得初步成果。其中,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沙特國家考古中心合作開展的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項目,實現田野考古、水下考古與遙感考古三位一體,揭示了一處被流沙掩蓋的海上絲綢之路海港遺址,並出土、出水一批包括中國瓷器在內的珍貴文物,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証。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機構和高等院校先后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了系列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在取得重要考古成果的同時,也促進了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歷史支撐。

(作者:姜波,系山東大學教授)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