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汪建新專欄
分享

故園憂思:喜看稻菽千重浪

——《七律·到韶山》解析

汪建新

2021年10月08日09:01    

《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記載:

6月下旬 作《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在這首詩的前面,毛澤東寫有小引:“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生於斯,長於斯,熱愛於斯。毛澤東的人生波瀾壯闊,足跡遍及神州大地,但他始終滿懷對韶山父老鄉親的深情眷戀,對韶山青山綠水的不盡依戀,始終帶有故鄉文化的深深烙印。《七律·到韶山》看似並不費解,但因為對毛澤東家鄉情結未作深刻體悟,對毛澤東重返韶山的心路歷程沒有全面了解,人們也不免對這首詩出現誤讀。這也正是筆者重新解讀《七律·到韶山》的用意所在。

題解:“到韶山”有何深意

韶山是鐘靈毓秀之地,《尚書·益稷》中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之語。據同治刊《湘鄉縣志》載:“韶山因虞舜南巡而得名。”相傳舜帝南巡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讓人演奏“韶樂”,竟引來鳳凰起舞,后人就把這座山叫作韶山。韶樂是孔夫子與顏淵談論治國方略津津樂道的樂曲。《論語·述而》中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1902年春,毛澤東入南岸下屋場私塾讀書。此后,又先后就讀於關公橋、橋頭灣、鐘家灣、井灣裡、烏龜頸、東茅塘等私塾。毛澤東的家境還算殷實,但山村的偏僻閉塞和天生的不羈個性,促使他想要離開韶山。1910年秋,毛澤東考入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從此他走向外面的世界。

1910年,他走出韶山時曾給父親留言:“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他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發動秋收起義,引兵井岡,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南征北戰,離家鄉越來越遠。東漢文學家王粲《登樓賦》雲:“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新中國成立,意味著中國革命已經成功,他可以回故鄉面見父老鄉親了。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毛澤東對韶山的思念日益濃郁。

他通過邀請家鄉人到北京做客或寫信等方式,關心著韶山的變化,惦記著鄉親們的生活。1952年春節,他邀請表兄王季范到北京做客。此后,陸續被邀請或主動到北京的家鄉人還有:韶山沖的毛家人,如族兄毛宇居、堂弟毛澤連﹔唐家坨的文家人,如表兄弟文澗泉、文運昌等。1954年仲夏,第一次全國供銷社工作會議期間,韶山人鄒祖培、龐柱中和毛繼生聯名給毛澤東寫信求見。會后,毛澤東把他們接到北戴河的住處。三個人激動地對毛澤東說:“主席已有二十六七年沒有回去了,家鄉人民都念著您老人家,希望您回去看看呢!”毛澤東也深情地說:“難為家鄉人的好意啊!請你們捎個信給鄉親們,過幾年我一定回去看望他們的。”

毛澤東思鄉心切,但又抽不出時間,隻好先派毛岸英回鄉探親。1950年5月,毛岸英按照父親的叮囑回到故鄉。誰知,他這次回韶山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場英勇犧牲,時年28歲,英年早逝的毛岸英從此長眠在異國他鄉。

1959年6月24日,毛澤東從武漢來到長沙,提出要回韶山看一看。6月25日,毛澤東從湘潭向韶山行進。經過一路顛簸,毛澤東一行於下午5時44分抵達韶山,下榻在招待所鬆山一號樓。關於這次回韶山的過程和細節,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毛澤東五十次回湖南》﹔張菂、張德兵編著的《毛澤東五回韶山》﹔王華、車廣永編著的《1959毛澤東回韶山》等進行了詳細記敘。

毛澤東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韶山。這是一個志存高遠的游子的故鄉之行,一個學有所成的學子的故鄉之行,一個救國救民的革命家的故鄉之行,一個成就千秋偉業的領袖的故鄉之行,一個激情澎湃的偉大詩人的故鄉之行。這首《七律·到韶山》正好傾訴了偉人的豐富情感。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滅秦后,有人進言,關中地勢險要、物產富庶,勸西楚霸王虎居中原,獨霸天下。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心裡念念不忘衣錦還鄉,在江東父老面前顯露炫耀。這一去,卻給了劉邦喘息之機,結果失掉了錦繡江山,最終烏江自刎。公元前195年,劉邦平叛回程途中,大軍路過家鄉沛縣,遂下令召集父老子弟,置酒高會。酒酣興起,吟成《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露出張狂和得意。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86歲高齡賀知章辭官歸鄉時,賦詩一首《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耐人尋味的是,毛澤東寫的詩以《到韶山》為題,而不是《回韶山》《歸韶山》或是《還韶山》。毛澤東回到家鄉,沒有項羽衣錦還鄉的炫耀,沒有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張狂,也沒有賀知章“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慨嘆。他回鄉的心情急迫,韶山在他的內心分量很重,但一個“到”字又顯得輕描淡寫,給人以低調朴實之感。他不想讓人覺得他回韶山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不過只是他巡視祖國大江南北所“到”的一個點。一個“到”字看似平淡,卻充分體現出一個心系天下、情滿大地的大國領袖獨特情懷。

句解:別夢依稀咒逝川

《七律·到韶山》從寫成到公開發表,作者多次征求意見並作修改。1959年7月7日,毛澤東將這首詩和《七律·登廬山》一並抄送給胡喬木,請“予斟酌,提意見,書面交我,以便修正”。同年9月7日,他致信胡喬木:“詩兩首,請你送給郭沫若一閱,看有什麼毛病沒有?加以筆削,是為至要。”郭沫若反饋意見后,9月13日,毛澤東又致信胡喬木:“沫若同志兩信都讀,給了我啟發。兩詩又改了一點字句,請再送陳沫若一觀,請他再予審改,以其意見告我為盼!”

這首詩現存作者兩件手跡。有一件文字與發表的定稿完全相同。另一件同發表的定稿有三處略有不同:首句為“別夢依稀哭逝川”,三句為“紅旗飄起農奴戟”,末句為“人物崢嶸變昔年”。

序文“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蘊涵著詩人對故鄉深厚的情感。在歷史長河中,32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32年間,中國人民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進行了波瀾壯闊的不懈斗爭,見証了許多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是值得緬懷和總結的。

首聯“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別夢依稀”抒寫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李商隱《春雨》有“殘宵猶得夢依稀”,張泌《寄人》有“別夢依依到謝家”,魯迅《無題》有“夢裡依稀慈母淚”,都帶有難以割舍的感情色彩。“逝川”典出《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把世事變化比喻作河水一樣不停地流逝,后人將其與歲月流逝等同起來。一個“咒”字,不僅僅表達出對時光飛逝的慨嘆,更強烈地抒發了對舊中國黑暗統治的無比憎恨。

頷聯“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運動圖景,也無情地揭露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力量進行的瘋狂鎮壓。“紅旗”與“黑手”的對立,“農奴戟”與“霸主鞭”的抗爭,是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革命、解放與壓迫的斗爭,是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這是整個中國革命斗爭的縮影。“黑手”一詞,有人認為它指“農民”。誠然,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他們(指農民——引者注)舉起他們那粗黑的手,加在紳士們頭上了。”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說:“最干淨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但此處,如此解讀顯然不對,“黑手”應理解為黑心腸的國民黨反動派。1959年9月13日在致胡喬木的信中,他解釋《七律·到韶山》:“‘霸主’指蔣介石。這一聯寫那個時期的階級斗爭。通首寫三十二年的歷史。”

頸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是對韶山、湖南乃至全國各族人民英勇斗爭而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的贊頌。中國革命的目的是要徹底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這是改天換地、扭轉乾坤的偉業,而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僅韶山地區,就有144位革命烈士,其中當然也包括毛澤東的6位親人:楊開慧、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毛岸英、毛楚雄,還包括第一屆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5位黨員:毛福軒、龐叔侃、李耿侯、毛新梅、鐘志申。回歸故裡時,毛澤東想到的不是功成名就,不是光宗耀祖,而是深情緬懷為革命拋頭顱、洒熱血的無數先烈。

尾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描繪了一派豐收景象,辛勤勞作的農民在炊煙裊裊中收工回家。“喜”字與開頭“咒”字形成強烈對比。無數革命先烈前仆后繼不斷追求的不就是“換了人間”的美好生活嗎?不就是希望人民群眾能夠在祥和、充實、幸福的氛圍中勞動和生活嗎?不就是期盼推翻吃人的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家園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議論的內容寫得形象逼真,既有感染力,又有說服力。頷聯兩句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的農民武裝斗爭與反動派地主武裝鎮壓、屠殺革命群眾寫得對比強烈,隱約可見。頸聯兩句也屬議論內容,但選用形象思維的詞語來表達,突顯革命者視死如歸和革命到底的浩然正氣,顯得具體而感人,雄渾豪邁的詩句反映了詩人樂觀的性格和宏大磅礡的胸襟氣魄。這樣的情懷,豈是古代那些帝王將相衣錦還鄉的得意心態所能同日而語、相提並論的?

心解:喜看稻菽千重浪

1964年2月8日,郭沫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敢教日月換新天”——讀毛主席新發表的詩詞〈七律·到韶山〉》一文中寫道:“一九五九年韶山已經成立了人民公社,六月是農忙時節,主席所見到的情景正是這農忙時節的公社情景。豐收在望了!滿望的稻田和隴畝上所種植的豆類,含著新生的希望和新生的快樂,象海洋一樣或象灣港一樣,蕩漾著千重萬疊的綠色的波浪。而從這綠色的海洋中或灣港中,無數農業戰線上的英雄們,滿懷著勞動后的舒適,載著黃昏時分的煙霧,從工地裡下來,走回公社或走向自己的家裡。這是一幅多麼壯美的新天地中的農村景象呵!”

《毛澤東詩詞講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中,臧克家寫道:“當年革命的紅花,結下了今天幸福的甜果。到處稻菽翻浪,遍地是勞動英雄,新的現實生活,看了叫人多麼高興呵。”安旗在《四川文學》1964年第6、7月號的解析文章中說:“毛主席1959年到韶山時,正是在全國人民大生產高潮中。‘稻菽’不僅指稻子和豆類,也可以兼指一切農作物,‘稻菽千重浪’,形容農業戰線上一派新氣象。‘遍地英雄’指勞動人民﹔‘下夕煙’,從暮色蒼茫的田野中回來。偉大的領袖看見農業戰線上一片新氣象,看見勞動人民的英雄氣概不減當年,看見改天換地的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鼓舞著人民前進,因而感到十分高興。”

以上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解釋大同小異,都只是泛泛而論,憑著自己的主觀想象,出於先入為主的推論,顯然都不准確。而這種解讀來自權威,似乎成了定論,不外乎是“歌頌‘大躍進’的大好形勢”,導致人們長期以來對《七律·到韶山》的整體把握出現偏差。這其實嚴重偏離了毛澤東的本意。究其原因,是對毛澤東的這次韶山之行缺乏深入了解。

1959年6月25日,他在巡視大江南北的城鄉之后,順便回到韶山。他這次的行程大致是這樣:25日下午回到韶山﹔26日上午到父母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三個躬,看舊居,看老鄰居,看韶山學校,看毛氏宗祠﹔下午到韶山水庫游泳,沿途視察生產情況﹔晚上宴請鄉親,飯后又同客人交談生產生活情況,是夜寫了這首詩﹔27日上午,幾十裡路外的許多老同學、老熟人和老人趕到韶山來看他,他又忙了一上午﹔27日下午1時即離開韶山到長沙,並在長沙接見了楊開慧的兄嫂以及李淑一。這就是《七律·到韶山》寫作前后的具體背景,是在26日深夜和27日凌晨寫定初稿的。

1959年,毛澤東的心情是亢奮的,也是憂慮的。他非常急迫地想要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推動了“大躍進”的熱潮。但是,他很擔心“大躍進”會導致政策偏差。和到其他地方一樣,毛澤東回韶山也想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能夠及時發現一些問題。他到韶山之前,就對負責安全工作的公安部部長羅瑞卿約法三章: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別是不要派公安人員去﹔二要在行動上給予自由﹔三到了韶山要讓他廣泛接見群眾。

在鄉親們面前,毛澤東滿口的家鄉話,態度和藹,笑容可掬,平易近人。得知當年的一些老人都已經過世,毛澤東感慨萬千。見到舊居牆上挂著的父母照片,他十分惋惜。見到弟弟毛澤民、毛澤覃的相片,他非常傷感。他見到舊居的小閣樓,想起1925年在上面成立韶山特別支部的情形,他和毛福軒發展毛新梅、龐叔侃、鐘志申和李耿侯入黨並成立韶山特別支部,后來5位黨員都為革命而獻身。這一切自然會勾起他對革命歲月的深情回憶。

他特別關心鄉親們的生產、生活狀況。一開始,基層干部和鄉親們在他面前有些顧忌,涉及集體大食堂、農業經營形勢等敏感話題時,說話總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聽不到真話,毛澤東心裡多少有些不高興。但是,他請鄉親們吃一餐飯,問題就暴露無遺了。

6月26日晚,毛澤東在鬆山一號樓的餐廳請客,擺了八張方桌。客人主要是四個方面的:一是韶山的老黨員和大革命時期的革命群眾﹔二是烈士家屬和老貧農﹔三是文家親戚﹔四是舊友和地方干部。見到這麼多人齊聚一堂,毛澤東很興奮。開席后,毛澤東逐桌去敬酒。但毛澤東端酒來到時,桌上的菜都吃光了,局面有些尷尬,毛澤東還是向諸位鄉親敬酒,並說:“不要急,慢點吃,后面還有幾個菜!”飯后,大家提議要和毛澤東合影,他痛快地答應了。但是,照相的時候,他表情嚴肅,幾乎一言不發,剛才鄉親們狼吞虎咽吃飯的場面和桌上殘羹不剩的情景揮之不去,家鄉父老“公社食堂填不飽肚皮”之類的埋怨依然在他耳邊縈繞。

客人們走后,毛澤東帶著沉思步入臥室。他勞累了一天,卻沒有一點睡意。他一會兒在房間踱步,一會兒躺下沉思,一會兒隔窗凝望,整晚他都沒有上床入睡。兩天來,他接見了群眾3000多人,韶山在家的男女老少幾乎都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80%的人與毛澤東握了手,他的手幾乎被握紅了、握腫了。這些熱鬧的場面浮現在他眼前,幾十年的往事一齊涌上心頭……

解放十個年頭了,可鄉親們的日子還過得十分艱難。早在1919年7月14日,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指出:“世界上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民以食為天,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老鄉們的吃飯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好。家鄉是如此,其他地方又能好到哪裡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其實不是毛澤東實際看到的情景,韶山當時的經濟形勢並沒有這麼好,這是他熱切期盼著能夠看到的前景。一個是現實,一個是理想。現實很無奈,理想很美好。這其中體現著一位政治家心系民生的憂患意識,寄寓著一位人民領袖深深的為民情懷。

(來源:《黨史文苑》,2021年第9期)

(責編:代曉靈、秦華)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