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五位一體”譜華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30))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2021年08月27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9.如何理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0年末,央視報道《咬文嚼字》雜志發布“2020十大流行語”,逆行者、后浪、直播帶貨、雙循環等年度熱詞入選。其中,“雙循環”作為經濟領域專業術語走進大眾視野、成為新潮詞,反映了人們對我國經濟發展政策走向的普遍關注。2020年上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對於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中持續發展,在國內國際的循環中動態運行,發展市場經濟必然要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以國內循環為主,進出口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很小。改革開放后我們打開國門,擴大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於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黨中央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有效應對了外部風險,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國內循環在經濟中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於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黨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關系,同時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近幾年,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進一步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從需求看,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我國商品零售額即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從供給看,我國基於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總起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習言習語

隻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

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又一重大理論成果。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握其深刻內涵,澄清一些模糊認識。比如,有人提出,新發展格局是否是中國迫於外部形勢的無奈之舉、被動之舉?是否意味著中國擴大開放政策將發生改變?是否意味著各地都應該搞自我小循環?答案是否定的。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這是我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首要考慮。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必須積極作為,堅持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確保在極端情況下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要通過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要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我們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如果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搞“小而全”,甚至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就會破壞國內統一大市場,阻礙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對於各地區來說,必須找准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及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新理念引領新發展,新格局彰顯新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在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良性互動中,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中,我國國內大循環將更有效率,國內國際雙循環將更加順暢,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60.為什麼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能指望搬來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我們這個星球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於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古今中外,由於政治發展道路選擇錯誤而導致社會動蕩、國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

習言習語

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近代以來,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尋找著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模式。然而,不觸動舊的社會根基的自強運動,各種名目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種方案,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都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在中國人民頑強前行的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自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為“索我理想之中華”矢志不渝,“喚起工農千百萬”,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從制度上保障了億萬人民始終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政治制度是用來調節政治關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動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扎根於中國的社會土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被實踐証明符合中國國情、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在解決這些重點問題上都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比如,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人民實現了內容廣泛、層次豐富的當家作主﹔發展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方面各領域的智慧和力量﹔建設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保証了決策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等等。事實証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有效調動了一切社會積極因素,有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有效保障了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跨上新台階,有效維護了各民族長期共同繁榮發展、社會長期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任何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張和做法,都不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質、核心理念和實踐要求。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個新事物,也是個好事物。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政治制度就完美無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發展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僅黨中央部門就集中進行了五次改革,國務院機構集中進行了八次改革,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體制機制保障。要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用制度體系保証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始終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政治定力。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找到這樣一條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不容易,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7日 05 版)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