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基礎、思想演進與實踐邏輯

張佔斌 王學凱

2021年08月25日10:52    

從農業社會邁進工業社會,再向知識社會和更高階段的社會轉型,現代化作為一種世界范圍的經濟社會轉型和文明進步,是各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和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將現代化作為孜孜以求的奮斗方向。歷經百年探索,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一、從馬克思主義看世界現代化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現代大工業、現代生產力、現代生產關系等詞匯頻頻出現,這說明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導師對推動現代化發展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現代化的認識具有啟發性意義。

(一)資本主義是世界現代化的“階段性重合”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通過現代工業、科技革命實現生產方式大變革、社會整體轉型變遷與文明發展進步,這被認為是廣義現代化。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在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給予很高的評價,“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引起了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工具的大規模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轉過來促進了工業范圍的擴大”“資產階級爭得自己的階級統治地位還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世世代代總共造成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1]資本主義現代化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財富,是世界現代化發展中一次重要的飛躍。但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也存在固有的矛盾,即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一天天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等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在少數人的手裡”。[2]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資本主義是世界現代化的“階段性重合”,[3]換言之,世界現代化進程不會因為沒有資本主義而停滯不前,資本主義只是恰好在某個時段出現,並對世界現代化起著推動作用。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終將取代資本主義現代化

從社會形態更替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高於資本主義的一種社會形態,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具體可從三方面理解。一是跨越“卡夫丁峽谷”(注: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薩姆尼特戰爭時期,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峽谷擊敗了羅馬軍隊,並且強迫他們通過“牛軛”。這被認為是對戰敗軍的最大羞辱。“通過卡夫丁峽谷”一語即由此而來,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馬克思、恩格斯使用這一典故,表達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帶來的災難和挫折。)設想的可能性。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使其無法成為世界現代化的“最終結果”,那麼是否存在跨越資本主義對內壓迫、對外掠奪的現代化之路呢?在分析俄國農民公社的案例中,馬克思認為“必須有俄國革命”,吸收“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結果”,並將俄國革命作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那麼俄國就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4]二是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仍發揮著作用,“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5]三是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資產階級賴以生存和統治的基本條件是資本私有、雇佣勞動,但工業進步使得無產階級更加緊密團結,從而抽掉了“資產階級借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6]

(三)世界現代化旨在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世界現代化既是物的現代化,將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是人的現代化,將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首先是人的全面發展。資本主義大工業將人分割,流水線上的工人隻能做簡單重復的勞動,是一種片面畸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人的身心全面發展,又包括人的需求得到全面滿足,還包括人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包括人與自然的全面關系與和諧統一。其次是人的自由發展。人不應被物統治,人的行動應當是自願自主自由的。馬克思主義將工人勞動和異化(注:異化,指的是人創造的物不為人所用,反而與人對立,甚至對人實行支配和奴役。)相聯系,商品是工人通過勞動產生的物,但這種物被資本家通過剩余價值的方式無償佔有,工人要想使用商品(特別是生活資料),必須受制於資本家而參與勞動,勞動變得不自由。並且,通過工人的抽象勞動,商品獲得了獨立的價值,這種價值演化為社會財富的象征,人隻有通過不斷勞動才能獲得社會認可,價值由人創造但不以勞動者意志為轉移,反而使得勞動者趨之若鹜、頂禮膜拜,“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7]然后是人的創造性能力的充分發揮。[8]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具有創造性的能力,世界現代化要以發揮人的創造性能力為基礎和目標,讓人將剩余勞動時間轉化為可自由支配時間,從而更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能力。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演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化。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演進

關於什麼是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單一到全面的認識過程。革命時期,現代化只是作為一個目標而存在,現代化的軍事工業、裝備的現代化、軍隊現代化,[9]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10]等表述零星出現在黨的文獻中,1949年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現代化的概念,但並沒有闡述詳細的內涵。新中國成立之后,現代化的內涵逐步明確。1954年,周恩來提出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1]首次細化了現代化的內涵。隨后,“現代化大生產”“現代化軍事科學技術”“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的經濟”“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等概念頻頻出現。1964年,周恩來再次將現代化目標定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2]“四個現代化”目標更加明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始成為新時期黨的文獻中的高頻詞,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與“四個現代化”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更為豐富,除了包括“四個現代化”的內容,還包括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民主和法制等制度,以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方方面面。隨著現代化內涵的不斷拓展,“四個現代化”逐漸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替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拓展了新發展階段現代化的內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被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國家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

從世界現代化的一般內涵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一般性。就當前來說,世界現代化指的是經濟社會發展要達到一定水平,使得一個國家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知識和信息社會轉型,未來還可能轉向更加先進的社會形態。根據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相關理論,世界現代化的量化指標體系包括人均GDP、農業產值佔比、非農就業佔比、服務業佔比、城鎮化率、大學普及率、平均壽命、成人識字率、醫生情況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中國科學院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7年,全世界隻有20個現代化國家,數量較少且佔比穩定,中國在世界現代化綜合指數排名第64位,呈“東部高、中西部低”的區域差異,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特殊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有別於其他國家現代化的最重要特征。具體來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是14億多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即人口規模巨大,經濟規模巨大,超級復雜和難度極大的現代化。第三,是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就是要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逐步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第四,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也就是說,光有物質的發展而精神世界空虛也不是現代化,需要的是兩個文明相協調相統一互動,是既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也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現代化。第五,是傳承中國文化和光耀中華文明的現代化。也就是說要能夠進一步地把老祖宗、中國共產黨和億萬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予以傳承、發揚和光大。第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即要實現國家治理的制度現代化,靠制度安排來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第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是要和大自然建立友好型的社會,通過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國家,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統一並超越傳統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現代化。第八,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就是要走一條不靠發動戰爭、不殖民掠奪、不欺負弱小國家,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現代化,中國既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者,更將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演進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關於用什麼理念發展現代化,不同階段有不同要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推翻“三座大山”是首要任務,隻有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才能為現代化打開前進通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展開創造了前提和重要基礎。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提出了“綜合平衡地恢復經濟”的理念。飽受多年戰亂之苦,新中國成立之初,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條件極為艱苦,外部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禁運,內部則有多方面的風險挑戰。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1956年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得以明確。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充分顯示出當時現代化建設面臨的艱難困境。在這個階段,指導現代化建設的理念是“綜合平衡地恢復經濟”,一方面,需要快速恢復國民經濟,1956年毛澤東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另一方面,堅持在綜合平衡中前進,既反對保守又反對冒進。1958年毛澤東又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反映了當時急於改變落后現狀的良好願望,但限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不足,這一理念並未得到真正落實,現代化建設在曲折波動中前進。

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大,確立“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重新步入軌道。在考察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程度以及總結反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訓的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一系列關於為什麼要發展、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思想,逐步確立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念。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良好外部環境下,要盡可能地抓住發展機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3]將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因為隻有實現了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得以穩步推進,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發展階段的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國際層面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加,國內層面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新的發展理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理念。表面上看,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續問題提出來的,究其深層次原因,則有我國工業化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作為理論依據。新發展理念引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這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發展中贏得優勢、贏得主動的重要法寶。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步驟演進

關於現代化的實施步驟,中國共產黨根據發展水平不斷調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於何時結束戰爭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對於現代化並未設置明確的步驟,只是根據“經濟服務於戰爭”,制定相應的政策。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設想。1953年毛澤東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同時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不論是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長期性,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中國共產黨都有著清醒的認識。不過,“三大改造”很快完成,在此基礎上,又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設想,第一步是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需要15年時間,第二步是力爭在20世紀末,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基礎上,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的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鄧小平“三步走”的戰略設想,得到了全黨的認同,最后成為全黨的戰略安排。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個階段”戰略安排。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經濟實現了騰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較為牢固。基於國際形勢和國內實際,習近平總書記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兩個階段”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第一個階段,從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年的奮斗史,就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從積貧積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以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實現了三個轉變。

(一)從被動現代化走向主動現代化

古代中國的農業社會十分穩定,農耕文明曾一度領先於世界,但這種穩定性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社會轉型,尤其是當歐洲大陸開展工業革命、開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之時,當時的清政府仍“抱殘守缺”。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農業社會的穩定性,中國被迫加入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盡管不斷嘗試向工業化轉型,但是由於屢受外敵侵略,這種現代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被動的,是痛苦的。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打開了前進通道,中國開啟主動現代化的征程。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70多年的奮斗,中國從近代歷史上的貧弱衰敗走向現代歷史上振興繁榮,從唐宋之后的農業文明走向當代現代化的工業文明。從政治看,新中國建立起了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民主制度,實現了國家空前的獨立統一和民族團結。從經濟看,新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官僚資本,逐步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科技看,新中國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不斷改革探索獨具特色的體制機制,有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從民生看,人民群眾生活和教育文化各項社會事業有很大發展,民生保障不斷改善,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實現了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減貧目標,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從國防看,我們結束了舊中國屢受外國欺凌侵略的屈辱歷史,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挫敗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和武裝挑舋,鞏固的國防使祖國領土完整和人民安全有了堅強保障。從外交看,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建設開放型國際經濟,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這是載入人類史冊的巨大的歷史性貢獻。[14]

(二)從外源式現代化走向內生性現代化

近代以來,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求索,試圖找到中國現代化的方案。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后,現代化方案都是外源式的,即經濟上完全效仿西方工業化路徑,政治上完全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文化上完全尊崇西方文明。事實上,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現代化標准。世界上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罔顧國情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往往可能弄得一塌糊涂、不利於本國更好發展。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表明,不顧本國國情和歷史背景、盲目照搬照抄他國做法,很有可能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堅定地認為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並為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隨著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一系列革命和建設,中國共產黨逐步找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方案,這種方案考慮了中國國情,是一種內生性現代化方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兩個階段”,將原定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前了15年,這是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中國共產黨適應我國發展實際做出的必然選擇。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五大文明”看,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從國家治理看,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國際影響看,我國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從人民生活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總的來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成,構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璀璨的歷史畫卷,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從單一現代化走向全面高質量現代化

誠然,限於歷史背景和發展階段,在一段時間內,中國共產黨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單一現代化。但是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演進可見一斑。從簡單到復雜、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當前,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致力於實現全面高質量現代化,需要牢牢把握三個“新”的要義,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強調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新冠肺炎疫情能否隨疫苗的廣泛接種而有所緩解甚至消除具有不確定性,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諸如此類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變化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新發展階段的大挑戰、新挑戰也孕育著大機遇、新機遇,多年以來的發展形成了顯著的制度優勢、攀升的治理效能、長期向好的經濟、雄厚的物質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源、廣闊的市場空間、強勁的發展韌性和穩定的社會大局,這是新發展階段育先機、開新局的基礎。

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強調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對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創新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佔據核心地位,城鄉、區域協調突出發展的整體性,綠色旨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開放要求實現互利共贏,共享致力於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逐步共同富裕。

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戰略抉擇,是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是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是統籌效率與公平、發展和安全的決策部署,是提高人民福祉的主動選擇。

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從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工業化歷程已經走過260余年。縱覽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然開啟,站在歷史新起點,要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是堅持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面領導。各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表明,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在現代化建設中佔據核心地位,對於后發國家而言,發揮著關鍵作用。世界現代化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發達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先行進入現代化,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推動蘇聯開啟現代化,正是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中國共產黨找到了走向世界現代化的新道路,世界現代化在中國有了探索者、實踐者。中國現代化選擇了中國共產黨,1840年以來,從洋務運動到資產階級革命,無數仁人志士追求國家現代化,但事實証明,社會改良和資本主義革命不能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化,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走向現代化。

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引領指導。馬克思主義對現代化的認識,揭示著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推演出世界現代化的終極結果,提出了世界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對中國式現代化有著科學而深刻的認識,為中國式現代化指引方向。

三是堅持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現代化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更沒有固定的標准,各國資源稟賦、發展階段、歷史文化等都存在差異,對於如何實現現代化應當有著各自的理解和方案。發達國家在推進現代化方面有著較為成功的經驗,但歷史和事實証明,如果不顧國情照搬照抄發達國家的經驗,結果可能是陷入發展困境,甚至出現社會動蕩。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就要求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緊緊把握基本國情,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規劃,走符合中國自己國情、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價值追求。世界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人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的有利條件,隻有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革命年代帶領人民“站起來”,在建設年代帶領人民“富起來”和“強起來”,人民的利益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利益,人民的追求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著更加厚實的基礎,目前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人,絕對貧困成為歷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追求關鍵在於人的現代化,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五是堅持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現代化不是一個口號,需要腳踏實地落實,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抓手。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過程,無不充滿著改革開放的思想。改革開放,就是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1,470,479.

[3]葉險明.對馬克思現代化觀的一種解讀[J].哲學研究,2020(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0-45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

[8]陳剛.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及其當代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05(06).

[9]周恩來軍事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5-86.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11][12]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439.

[1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73.

[14]張佔斌.“中國道路”探索與新中國七十年成就[J].中共黨史研究,2019(9).

--------------------------------------------------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研究”(21ZDA0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防范金融風險與穩定經濟增長關系研究”(20CJY063)。

[作者簡介]張佔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學凱(通訊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8期)

(責編:劉圓圓、萬鵬)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