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共同富裕及其實踐議程

郁建興 任杰

2021年08月19日10:39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專題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在多個重要場合深刻闡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本質要求、目標安排、實現路徑和重大舉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展望與要求。

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議程。什麼是共同富裕?如何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共同富裕?當前最迫切、最重要的議程又是哪些?在新形勢下,亟需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

一、共同富裕要兼備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

什麼是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共同富裕?這兩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我們或許可以先回答共同富裕不是什麼。首先,共同富裕不是無差別地在結果上“均貧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目前,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已經被寫進憲法,這決定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我們都不會通過“削平”先富起來群體的財富來實現共同富裕,而是通過“先富帶后富、幫后富”、通過補齊社會低收入群體的“短板”,在增加社會總體財富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框架內實現共同富裕。

其次,共同富裕也不能只是依靠不斷加重個人稅賦負擔、出台過多的社會政策、過多過高承諾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來實現。一方面,工資收入差距並非造成我國居民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過多過高承諾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將面臨財政不可持續的挑戰。北歐國家由於國土面積有限、人口稀少,其“高稅收、高福利”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意義。同時即使在北歐福利國家,也已出現活力不足問題,跨國企業和資本外流影響了經濟領域的“造富”能力。可以說,“高稅收、高福利”不適應中國的特殊國情。進一步來講,中國推動共同富裕的行動路徑應當主要基於中國豐富的經濟社會實踐及獨特的國家與社會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在當代中國推動共同富裕的幾個關鍵元素: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這些既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就包括:經濟總量增強、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社會文化生態等協調發展,等等。經濟總量增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為社會福利分配提供財稅保障、為消費需求拉動的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其次,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底色。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必須要體現“共同”“公平”“平等”等元素,但又要避免走入平均主義的歧路。在我國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在頂層設計上強化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通過制度創新使人民都有能力和機會參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並共享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

最后,共同富裕的第三個關鍵要素是可持續性,包括發展的可持續和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性意味著發展要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共享的可持續性不能隻依靠不斷加重個人稅賦負擔、出台過多社會政策、過多過高承諾社會保障水平來實現。

二、建立與共同富裕目標相匹配的發展要素和制度

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和哲學層面的討論,更要實現理論和具體制度設計的銜接。設計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當前最迫切、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制度性保障,使各種發展要素和發展制度與共同富裕的目標相匹配,使各發展主體有動力、有能力朝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這樣才能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於此,我們提出當下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議程,包括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

(1)在高質量發展中謀求共同富裕

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需要追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提升經濟循環效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更要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低收入群體,提高低收入群體增收能力和收入水平,實現區域、城鄉、群體之間收斂。還需要通過放寬市場准入、調整落后地區產業政策、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落后地區發展能力等來提高經濟發展的收斂性。

首先要遵循比較優勢策略發展經濟,對於落后地區,有兩種發展策略,一是找准自身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與發達地區錯位競爭或形成互補的產業鏈,以期實現“彎道超車”﹔另一種策略是選擇和發達地區類似的產業,通過學習、模仿發達地區產業發展的經驗,取得后發優勢,追趕上先發地區。如果發達地區的產業形態是勞動力密集型或依賴於一定的自然資源,那麼落后地區如果具備相同資源,就可能通過學習、模仿取得后發優勢。

其次要重點發展附加值高但技術更新迭代相對緩慢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高附加值但技術更新迭代較慢的產業,企業利潤率較高,具有提高勞動力社會保障水平的物質基礎,同時因為迭代較慢,政府或企業通過社會投資型政策提高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較容易形成政府、企業和勞動者“三贏”格局,在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或可考慮重點扶持這類產業。

最后,要注重激發落后地區內源發展的動力和能力,要以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創新合作為契機,推動發達地區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管理經驗、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向欠發達地區復制、推廣、轉移,從而幫助提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與治理能力。

(2)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現有物質基礎的約束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議程是調整結構,提高社會保障的有效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

首先要調整社會保障結構,提高共享性水平。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金、惠農補貼等,緩解城鄉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狀況。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優先推進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逐步實現醫療保險、工商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同時,創新社保基金管理方式,提高基金運行效率。

其次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財政救助資金瞄准度和有效性。在識別上,借鑒精准扶貧的經驗,建立多維度指標評價模型,第一時間為困難家庭提供幫助,同時監測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有針對性地改進幫扶方式。創新財政補貼方式,改變對滿足條件的貧困戶都給予定額補貼的傳統補貼方式,根據當地生活、教育、醫療等多維度指標劃定最低生活標准,逐戶核定家庭收入,通過補足最低生活標准的方式提供補貼。同時,建立財政補貼的動態退出和獎懲機制,對於領取補貼后因為個人原因沒有創造更多收入的家庭,逐步減少補貼﹔對於積極創業的貧困戶,可以在財政補貼的基礎上為其提供政策、貸款等方面的額外扶助。

(3)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貧富問題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共同富裕蘊含著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要求。當前,我們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精神貧困、某些制度因素導致的制度性貧困仍然存在。相對貧困、制度性貧困和群體間的比較往往較為隱性,需要耗費較長時間識別和治理,也就很難依照全國統一標准或區域間的協作脫貧。完善治理機制,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是推動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一環。

對此,政府可以發揮助推和促進作用,精巧設計相關機制,同步提升低收入群體物質生活水平和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可以借鑒有利經驗,將金融與社會治理嫁接到一起,精准識別和監督貧困戶的情況,給予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且信用評級較高的農戶信用貸款,實現政府、金融機構和農戶三方共贏的發展格局,

市場主體、社會組織或民眾自治組織也可能成為制度供給者。比如國務院和財政部2006年開始在部分貧困村試點建立“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以便緩解貧困農戶發展所需資金短缺問題,提高貧困村、貧困戶自我發展、互助互濟、持續發展的能力。相對貧困人群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幫助貧困戶改變觀念、提供心理服務、開展教育培訓、尋找市場機會、提升參與能力和整個地區的治理水平。

不可忽視的是,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還要通過社會融合促進人和要素在區域、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推進不同群體間公共服務公平共享,為老百姓充分參與公共生活提供有效載體,推動民眾在參與和溝通中凝聚共識,形成團結奮進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讓老百姓對共同富裕有正確的認識,積極參與到共同富裕的歷程之中。

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還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發展的優勢,同步提升整個社會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也要通過政府兜底,對那些為數字化發展所“排斥”,無法自主、自助享受數字化發展成果的群體,提供充分的備選方案。

(作者:郁建興系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任杰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