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賈廣宇 覃明君
2021年08月12日08:18 來源:解放軍報
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
——習近平
南疆和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224團的職工們修建棗樹、葡萄長廊﹔北疆昌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民兵集團化作業,操作大型噴罐車對棉桃噴洒農藥……盛夏時節,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兵團團場,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
67載艱苦奮斗,風雨兼程春華秋實。一代代兵團人工作生活在風頭水尾、沙漠邊緣、邊境沿線,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在亙古荒原構建起生命的綠洲,用智慧和汗水在茫茫戈壁創造出人間奇跡,書寫了建設祖國、守衛邊疆的壯麗樂章,孕育和豐富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
一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牆壁上的20個大字,詮釋著兵團的“前世今生”。
波瀾壯闊的歷程,孕育了熠熠生輝的兵團精神。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發布部隊整編命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一聲令下,十萬將士開始脫下軍裝、就地轉業,成為保衛新疆、建設新疆的重要力量。
1954年10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年、復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加入兵團行列,投身新疆建設。他們扎根天山南北,創業戈壁荒原,在綿延數千裡的國境線上,擔負起屯墾戍邊的神聖使命。
開荒初期的兵團駐地,環境惡劣、物資匱乏、條件艱苦。軍墾戰士們沒有住處就自己挖“地窩子”,沒有工具便就地取材編柳條筐,沒有畜力就靠人拉犁,喝的是澇壩水,吃的是大鍋飯,但大家堅持開荒造田、架橋修路,每天准點列隊出工,集體勞作,討論生產,共同學習。“上班一擔肥,下班一擔草,中午打沙棗,晚上圍著火爐剝棉桃”,是當時每天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沙海老兵”是屯墾戍邊中涌現出的英模集體,是兵團精神的生動實踐者。他們在天山南北奉獻赤膽忠心,成為矗立在兵團人心中的一座豐碑。
前不久,在“沙海老兵”楊世福的家中,精神矍鑠的老前輩再次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1949年12月,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軍五師十五團的1800余名將士,從阿克蘇出發,徒步行軍橫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於12月22日抵達南疆重鎮和田,勝利解放這座古城。此后,十五團官兵留守和田。“踏上這片土地,一留就是一輩子。”楊世福老人飽含深情地說。
天山南北,千裡邊關,像這樣的兵團人成千上萬。張媛是土生土長的兵團子女,2008年大學畢業后,她回到了兵團第十四師47團老兵紀念館工作,數年如一日向參觀者講述老兵故事,弘揚兵團精神。
回望歷史,一代代兵團人扎根祖國邊陲,傳承著用辛勞和汗水、鮮血和生命創造的光榮傳統,為屯墾戍邊事業默默獻忠誠、獻智慧、獻青春、獻終身。
二
在兵團第十四師47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館裡,陳列著上百件兵團先輩留下的物品,以及一些屯墾雕塑。每一件展品,都講述著老一輩兵團人與大漠戈壁的故事。
兵團成立后,一批批有志青年懷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義無反顧來到西北邊陲,用青春年華、聰明才智和滿腔熱血,在物質貧乏、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的邊疆屯墾戍邊,踐行著扎根邊疆的無悔誓言。
上海知青李夢桃,從繁華都市落戶以哈薩克族牧民為主體的原農六師北塔山牧場,之后多次放棄到條件優越的地方工作的機會,為缺醫少藥、生活艱苦的牧民行醫治病,一干就是42年,成為深受當地牧民喜愛的“馬背醫生”。
幾十年來,兵團人始終把奉獻作為崇高精神境界和追求。1955年,兵團為幫助少數民族發展工業,把喀什6個工廠無償交給政府﹔1956年,兵團籌建糖廠時資金短缺,許多兵團人捐出了轉業費,並自行設計大型主體設備,為國家節約資金100多萬元……
“割不斷的國土情,難不倒的兵團人,攻不破的邊防線,摧不垮的軍墾魂。”血脈裡流淌著忠誠,骨子裡滲透著軍魂。根植於邊陲大地的兵團精神,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20世紀60年代初,在2000多公裡長的邊境沿線,兵團兒女建起50多個邊境團場。幾十萬兵團職工群眾同邊防部隊官兵一起,守邊護邊、卡點搜捕、穩控邊境,成為不穿軍裝、不拿軍餉、不吃軍糧、永不轉業、永不換防的國門哨兵。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1969年6月,兵團第九師161團女民兵孫龍珍在邊境執行任務時光榮犧牲,年僅29歲﹔兵團第十師185團民兵護邊員馬軍武和妻子張正美,30余年風雨無阻巡邏在邊防線上……一代代兵團人用犧牲奉獻,彰顯了忠於黨、忠於祖國的家國情懷。
西陲戍邊半世紀,我伴寂寞守繁華。兵團第九師161團民兵護邊員魏德友,是兵團精神的典型代表。半個多世紀來,魏德友和妻子劉景好扎根在薩爾布拉克草原,累計巡邊20余萬公裡,處置邊境特情千余次,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今年6月29日,魏德友榮獲“七一勛章”,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
三
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軍墾博物館內的一幅幅老照片,訴說著兵團人與各族群眾的魚水情深,見証著兵團發展繁榮的光輝歷程。
漫漫巡邏路上,塔吉克族老鄉為兵團民兵護邊員送草料﹔田間地埂旁,兵團職工教授農民種植作物經驗……從上世紀50年代起,兵團先后興建修筑了解放一渠、解放二渠、猛進水庫等大型水利設施,增加灌溉面積數百萬畝,至今仍惠及周邊各族群眾。
置身兵團第十四師224團和泰新村,整齊的羊舍、現代化的廠房、寬大的擁政愛民廣場映入眼帘。2018年起,兵團軍事部累計投入200多萬元,援建和泰新村,如今村子舊貌換新顏:飲水、用電、住房,處處改善﹔產業、就業、事業,樣樣提升。
67年來,兵團人白手起家、開荒造田,在沙漠戈壁上辟綠洲、建城市,將綠色和希望播撒到了亙古荒原,建設了大批現代化團場和軍墾新城,奠定了新疆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的基礎,建立了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構筑了數千公裡的生態屏障,有力推動了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兵團人不僅把兵團精神融入血脈,更把傳承和弘揚兵團精神當作使命。近年來,兵團廣泛開展“熱愛兵團、奉獻兵團、扎根兵團”系列教育,大講兵團故事,暢談戍邊偉業,激勵更多的退伍軍人、有志青年,投身兵團、扎根邊疆。兵團軍事部推進“天山系列”政治文化建設,通過講述故事、編印書籍、拍攝紀錄片等方式,引領廣大官兵、民兵和職工群眾凝心鑄魂。
天山南北,一座座民兵訓練基地,參加輪訓的兵團民兵揮汗如雨,苦練軍事本領。輪訓結束后,他們回到所在團場,又成為兵團精神的宣傳員。
雄關漫道,征程彌堅。60多年來,兵團建設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奮,兵團人付出的艱辛載入史冊,探索的經驗彌足珍貴。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征程,兵團忠實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勠力同心、不懈奮斗,努力把祖國的邊疆建設得更加美好。
版式設計:方 漢 梁 晨
圖片來源:作者及《解放軍畫報》資料室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