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加強水利工程遺存保護和新中國水利史研究(學苑論衡)

王瑞芳

2021年08月0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水運連著國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幾度繁華、幾度衰落。歷史上很多興和衰都是連著發生的。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於治水。”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深刻理解治水對文明興盛、國家興衰和民生福祉的重大意義。中華民族的治水史尤其是新中國水利史,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水利事業的基本功能是除害興利。除害,就是消除水害,對大江大河進行有效治理﹔興利,就是興修水利,重視農田水利建設,保障和擴大農田灌溉,發展農業生產。農田灌溉的發展,伴隨中華文明整個發展歷程,對國計民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早在先秦時期,灌溉排水設施就得到較快發展,各地興建了許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魏國西門豹主持修建的引漳十二渠,楚國修建的芍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漢代修筑的漕渠、龍首渠、白渠及成國渠等,完成於元代的京杭大運河,清代修筑的江浙海塘工程,以及遍布南方水稻種植地區的數百萬口塘堰,華北各省的水井,西北地區的坎兒井等,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這些灌溉工程支撐著中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關乎中華民族的民生福祉。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高度重視農田水利與群眾生產生活的關系,優先解決民生水利問題,動員群眾大規模興修農田水利,不斷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規模擴大農田灌溉面積,促進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大幅度提高城鄉供水保障水平,切實加強水資源節約和保護。

歷史資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研究新中國水利史,離不開豐富而可靠的水利資料。水利資料主要分為三類:文獻資料、口述史料和實物史料。目前,學術界比較重視文獻資料的搜集和利用,對口述史料和實物史料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研究中國水利史,除了依據相關的文獻資料,還要掌握相關實物史料。我國境內眾多水利文物及水利工程遺存,就是研究中國水利史必不可少的實物史料,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

水利史研究的實物史料,主要有水利文物、水利工程遺存(遺址、遺跡)等,包括與水利相關的歷史文獻原件、歷史影像,還包括歷史上遺存下來的水利碑刻、治水器具等。我國是有著悠久治水傳統並高度重視水利建設的文明古國,數千年來興修了眾多的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有些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有些已經成為歷史遺跡。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水利史研究的實物史料,主要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興建的各種水利工程遺存,它們為新中國水利史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史料,也是研究新中國水利史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歷史研究工作者要走向田野、實地考察水利工程遺存,不斷深化新中國水利史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興建的水利工程遺存,對新中國水利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不僅生動展示了新中國水利建設的成就,也見証著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夢想與輝煌,為我們進一步發展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加強新中國水利史研究,需要做好水利工程遺存和水利工程遺物的發現、勘察和保護工作,實施有效的分級分類保護措施。重要的水利工程遺存可以改造修建為專門的水利博物館,落實保護單位及其職責。把這些遺存保護好,可以讓子孫后代從一個側面了解新中國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程。做好新中國水利史研究工作,除了實地考察水利工程遺存之外,還應對全國水利工程遺存進行系統調查登記,並將其中具有歷史價值的作為重要文化遺產加以有效保護,更好保留新中國艱苦奮斗的歷史記憶。

(作者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2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