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居安思危:宜將剩勇追窮寇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解析

汪建新

2021年07月27日15:56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是毛澤東於1949年創作的一首七律。1964年1月4日,郭沫若在《人民日報》中《“百萬雄師過大江”——讀毛主席新發表的詩詞之一》一文稱:“這一首詩是紀念南京解放、慶祝革命勝利的萬古不磨的豐碑。”劉白羽在《創造新世界的頌歌——讀〈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寫道:“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組戰爭題材詩詞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切、氣象十分宏偉、格調十分崇高的珍貴的詩篇。”

慶幸:廢紙簍撿回國寶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干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一聲令下,人民解放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戰線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長江南岸的敵人發起強大進攻,國民黨苦心經營三個半月之久的“長江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

《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記載: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宣告滅亡。四月下旬,毛澤東作《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據逄先知、金沖及主編的《毛澤東傳》(卷二)記述:

(1949年)四月二十三日,解放軍佔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第二天下午,“毛澤東起床后,手裡拿著《人民日報》號外,從屋裡來到了院落的涼亭裡。他坐在藤椅上,看起報紙來。因為報紙上登的是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消息,所以他看報紙時心情是很高興的。看完報紙,也沒有在院子裡散步,也沒有和任何人交談,他就回到辦公室裡去了。在辦公室裡,又把報紙看了一遍,邊看邊在報紙上畫了一些杠杠和圈圈。”看完報紙,他就給劉伯承、鄧小平寫了賀電,又寫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這段文字是參考閻長林所著《在大決戰的日子裡》(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中的回憶而寫的。據此推斷,這首詩應寫於1949年4月24日下午。

當年,毛澤東書寫這首詩時,也許是覺得不夠滿意,隨手扔進了廢紙簍裡,被田家英撿了起來,細心地加以保存。1963年,田家英在幫毛澤東編輯《毛主席詩詞》時,將《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抄稿送給了毛澤東。毛澤東看罷,哈哈大笑說:“嗬,我還寫過這麼一首詩!寫得還可以,收進去吧。”據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考辨:“作者在抄件上給田家英作批示說:‘此詩打清樣兩份,你一份,我一份。看看如何,再定。’落款所署時間為1963年11月29日,這已是《毛主席詩詞》付梓的前夕了。同年12月5日,作者給田家英作批示說:‘“鐘山風雨”一詩,似可加入詩詞集,請你在會上談一下,酌定。’”后來就收入了當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一書。

徐四海、夏勤芬著《細讀毛澤東詩詞》(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11月版)認為:“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國民黨反動派的首都南京。當天下午,毛澤東在北平香山別墅看了《人民日報》關於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號外’后,心情異常振奮,揮毫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這種說法顯然有違史實,因為解放南京的戰斗在23號夜間才結束,《人民日報》不可能在23號出“號外”,毛澤東也不可能在23號看到“號外”報紙。也有人認為毛澤東是24日早上看到“號外”的,例如胡為雄著《毛澤東詩傳》(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9月版)指出:“4月23日早晨,毛澤東仍在辦公室工作,秘書葉子龍拿著一張報道‘南京解放’的《人民日報》號外匆匆走來,高興地向毛澤東報告:‘主席,南京解放了!’”隨后便描繪毛澤東看報及寫詩的情形。按這一說法,這首詩寫於4月24日上午。當然,究竟是寫於上午還是寫於下午,純屬細節,無關宏旨。

這首詩作者留有手跡一件,無標題、豎寫、無標點符號。此手跡有兩處異文:第三句作“虎據龍盤今勝昔”,第七句作“天未有情天亦老”。后來經過技術處理,改“據”為“踞”,改“未”為“若”,這樣就形成了手跡的原件和技術處理件,但隻能看作一幅手跡。另有一件作者修改審定的抄件,隻改一字,即將首句“蒼皇”改為“蒼黃”,並加上了標題《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暢快:天翻地覆慨而慷

1949年元旦,毛澤東在為新華社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寫道:“中國人民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后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又不失時機地向全黨發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

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渡江的各項准備工作已基本就緒。不過,毛澤東仍然希望給蔣介石、李宗仁以最后的合作機會,爭取和平解放全中國,共建富強國家。蔣介石卻企圖借和談之機拖延時間,以期卷土重來。毛澤東堅持渡江作戰的態度異常堅決:“談得成,唱著歌過去﹔談不成,開著炮過去。”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上簽字。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根據毛澤東和朱德的命令,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起渡江戰役。

“鐘山風雨起蒼黃”,鐘山是山名,在南京城東面,山勢險峻,蜿蜒如龍,因山上多為紫色頁岩層,陽光照耀時,遠望浮金耀紫,故也被稱為紫金山,這裡指代南京。南京曾作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的帝都。風雨比喻政治形勢。蒼黃通“倉皇”,意為突然、急遽的樣子。唐代杜甫《新婚別》:“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南京瞬起的暴風驟雨,使之發生了激烈的動蕩。此句與《清平樂·蔣桂戰爭》的“風雲突變”用法相同,喻指南京突然遭到渡江戰役暴風雨般的襲擊,政治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百萬雄師過大江”,寫出了人民解放軍在長江千裡戰線上千帆競發、萬炮齊放的雄壯場面,這是南京政局發生巨變的原因。百萬雄師則是指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元代伯顏《詠鞭》:“雖然三尺無鋒刃,百萬雄師屬指揮。”大江是指長江。渡江部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強渡長江,攻破長江防線。“過大江”是針對不過江、“劃江而治”而言的。一個“過”字,既顯示渡江作戰的迅猛氣勢,更彰顯人民軍隊要解放全中國的堅定決心。

“虎踞龍盤今勝昔”,虎踞龍盤:一般作“龍蟠虎踞”。《太平御覽》引《吳錄》記載:三國時諸葛亮看到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市南)的地勢時曾贊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后人詩詞中常用“虎踞龍盤”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險要,或用來代指南京城。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李白《永王東巡歌》:“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今勝昔”三字,充滿強烈的感情色彩,既是對舊時代的否定,更是對新時代的頌揚。1977年9月15日《新華日報》編輯部文章《毛主席啊,我們江蘇人民永遠懷念您》說:“毛主席在一次親臨南京的講話中,深刻而又風趣地說:南京這個地方,我看是個好地方,龍盤虎踞。但有一個先生,他叫章太炎,他說龍盤虎踞‘古人之虛言’,是古人講的假話。看起來,這在國民黨是一個虛言,國民黨在這裡搞了二十年,就被人民趕走了。現在在人民手裡,我看完全是實言,南京還是個好地方。”

“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指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南京解放標志著國民黨政權大勢去矣。唐代劉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慨而慷系“慷慨”一詞的拆文倒裝,指勝利捷報令人慷慨而激昂。又如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渡江戰役進程中,發生了一段震驚中外的“插曲”。英國海軍遠東艦隊“紫石英”號護衛艦無視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4月20日公布外國艦船撤離長江的公告期限,擅自闖入我軍前線預定渡江江段,拒不聽從警告,遭到人民解放軍炮擊,“紫石英”號重傷擱淺。4月20日下午至21日,人民解放軍炮兵又將先后趕來增援的英國海軍遠東艦隊“伴侶”號驅逐艦、“倫敦”號重巡洋艦、“黑天鵝”號護衛艦擊退。這一事件表明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決心和強大勇氣,增強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劃時代意義,既宣告了蔣家王朝的敗局已定,也標志著西方列強“炮艦外交”的徹底終結。

憂患:不可沽名學霸王

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自古就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不朽精神。古語有雲:“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毛澤東非常注重學習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注意從中國歷史上的興衰治亂中汲取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本色的歷史智慧。早在延安時期,他就把“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作為黨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夜,毛澤東無比欣喜和興奮,也十分清醒和憂慮。

南京解放,是中國革命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正如1949年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所說:“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勝利。整個世界,除了帝國主義者和各國反動派,對於中國人民的這個光榮的勝利,沒有不歡欣鼓舞的。”但毛澤東畢竟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總是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面對南京解放這樣的喜訊,毛澤東保持了心態的沉穩和思想的深邃。南京解放不等於全國解放,萬裡長征的第一步都還沒有走完,毛澤東運籌帷幄,在思慮未來,籌劃著萬裡長征的第二步、第三步。毛澤東強調:“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宜將剩勇追窮寇”,應當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已經陷入窮途末路的敵人。《孫子兵法·軍爭篇》:“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后漢書·皇甫嵩傳》:“兵法(指司馬兵法):窮寇勿迫,歸眾勿迫。”按照兵法古訓的說法,窮寇莫追。但毛澤東異常清醒,在1949年元旦的新年獻詞中,他特意引用了古希臘《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千萬不要姑息頑固不化的階級敵人,除惡務盡。“中國人民決不憐惜蛇一樣的惡人,而且老老實實地認為:凡是耍著花腔,說什麼要憐惜一下這類惡人呀,不然就不合國情、也不夠偉大呀等等的人們,決不是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確是有這麼一種‘國民黨的自由主義人士’或非國民黨的‘自由主義人士’,他們勸告中國人民應該接受美國和國民黨的‘和平’,就是說,應該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余當作神物供養起來,以免這幾種寶貝在世界上絕了種。但是他們決不是工人、農民、兵士,也不是工人、農民、兵士的朋友。”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警示人們:“我認為有必要喚起人們的注意,這即是: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反動派對於他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失敗,是不會甘心的。他們還會要互相勾結在一起,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反對中國人民。”一言以蔽之,我們必須毫不懈怠,戒驕戒躁,將革命進行到底。

“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是毛澤東從西楚霸王項羽敗於劉邦的慘痛教訓中生發出的膽識和智慧。有些學者解讀“不可沽名學霸王”時認為,毛澤東是在汲取項羽鴻門不殺劉邦最終身敗名裂的歷史教訓。而事實上,毛澤東堅持認為項羽真正慘痛的教訓,在於對險惡之敵的放縱,劃鴻溝東西分治,最終導致慘敗。許多歷史經驗都說明,在關鍵性的歷史時刻,如果不能在已有勝利的基礎上戒驕戒躁,堅持繼續奮斗,就可能前功盡棄,甚至走向全面覆亡。毛澤東多次指出項羽失敗的原因在於不懂政治,說“項王非政治家”。雖然項羽曾經是叱咤風雲的一員猛將,但由強而弱,最后自刎烏江。毛澤東詩詞中提到項羽,其意義不在於抒發情懷,也不在於表達對項羽的評價,而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一項重大決策。“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思的是楚漢之爭的歷史教訓,用的則是“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軍國大計。毛澤東從中國歷史汲取智慧,從而使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獲得新生,這才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橫空出世與長治久安。

深邃: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語出唐代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寫了銅人離開漢宮時的淒涼情景,其意是說蒼天如果有感情,看見銅人因辭別漢宮而哭泣,也會為之悲傷而變得衰老。毛澤東借用李賀詩句有何用意呢?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口頭答復外國文書籍出版局《毛澤東詩詞》英譯者問:“天若有情天亦老:這是借用李賀的句子。與人間比,天是不老的。其實天也有發生、發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機界,如細菌、動物。自然界、人類社會,一樣有發生和滅亡的過程。社會上的階級,有興起,有滅亡。”郭沫若在《“百萬雄師過大江”——讀毛主席新發表的詩詞之一》中認為:“主席把這個成語用到這裡,意思是蔣匪幫的作惡太長久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殘民賣國,向帝國主義效忠者已經二十二年﹔自然界如果有意識,連自然界也會感覺著太難忍受了,不能讓它得到喘息的機會,以便卷土重來。”

“人間正道是滄桑”,郭沫若在《“百萬雄師過大江”——讀毛主席新發表的詩詞之一》一文中,把“人間正道”解釋為人們正在說﹔把“是”解釋為指示代詞“這”,將全句解釋為人民正在歡呼這場革命的勝利。但在同年3月21日,他又在《光明日報》撰文說自己解釋錯了,說“人間正道”是指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斷變革、不斷革命的。此后,大家都遵從其后說了,只是分析得更加細致、深入而已。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毛澤東這首詞的最后一句話,這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所進行的詩化總結,正好與毛澤東第一首軍旅詩詞《西江月·秋收起義》第一句話“軍叫工農革命”前后呼應,意味著毛澤東所探索的中國革命道路已經取得成功。

道路決定命運。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這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歷史功績。用毛澤東如下三句詩,就可以勾勒出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歷史進程,而且能夠從中感悟出毛澤東激情澎湃的道路自信。第一句詩出自《沁園春·長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這個歷史時期,毛澤東仍然在積極思考,在努力探索。中國革命究竟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中國究竟應該由哪一個階級、哪一個政黨、哪一股勢力來主宰、來領導,他還沒有找到那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第二句詩出自1927年春寫的《菩薩蠻·黃鶴樓》:“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澤東后來在解釋“心潮”時寫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擊,從此找到了出路。”面對大革命失敗的危局,毛澤東毅然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后引兵井岡,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中國革命的局面從此煥然一新。第三句詩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南京解放意味著中國革命已經勝券在握,中國革命道路是一條人間正道,它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符合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這條道路是中國革命的制勝法寶。(來源:《黨史文苑》2021年第7期)

(責編:代曉靈、秦華)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