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姜鋒 李岩鬆

2021年06月07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外國語大學來說,就是要發揮語言學科優勢,以互聯網技術賦能,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推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的一項重要實踐。

  以話語理論創新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語言既是交際的工具,更是知識的工具,本質上是價值的承載。法國學者米歇爾·福柯於1970年的演說《話語的秩序》中提出了話語理論,認為“話語即權力”。話語的外在功能,就是“對世界秩序的整理”,因此,誰掌握了話語,誰就掌握了對世界秩序的主導權,也就掌握了“權力”。對一個國家而言,參與全球治理需要與之匹配的話語能力,即運用話語處理關涉國家利益的內外部事務的能力、設置全球議程的能力。當今時代,話語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成為一個越來越受關注的課題。對我國而言,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升國際話語權、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的重要基礎。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空間的分隔而是心與心的隔閡。要達到心靈相通,特別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要在溝通中形成共識,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隻能通過密切的溝通。語言是交往交際的工具,話語則是文化思維的神經,如果說語言能“通事”,話語則能“通心”。應該看到,把話語視為征服他者權力資源的歐美經典理論很難引導出一個和諧共生的世界,“天下一家”的追求需要有話語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對我國而言,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核心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以語言能力和學科能力為基礎,扎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獨特歷史資源,充分借鑒吸收包括西方思想文化在內的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學習和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優秀成果,並突出強調國別、語別,即在熟悉對象國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話語對象運用不同的話語,以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促進不同國家的人們在溝通中形成共感。

  技術賦能國際傳播能力提升

  馬克思主義認為,衡量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不是看它生產什麼,而是看它怎樣生產。信息化時代,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可以發揮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作用。

  以數據庫為核心,建設多語種平行語料庫。上海外國語大學探索創新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的學術生產機制,依托語料庫語言學、翻譯學研究和多語種學術資源,建設多語種平行語料庫。2018年,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發“十九大報告多語種對照查詢平台”,收錄英、德、俄等9種語言版本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文本數據,輸入需要查詢的任何一種語言的關鍵詞,都可以便捷搜索到其他8種語言對應表述。2020年,上海外國語大學建設完成1對28個語種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語料庫,以推進語料庫在不同語種語言教學與科研中的應用,實現語言教學與科研的自動化、可視化、智能化。在此基礎上,打造包括語料庫(教學科研平台)、術語庫、文獻庫三個模塊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數據庫綜合平台。語料庫建設實現了相關文獻精確的語料檢索與應用。

  依托智庫建設,打造國際傳播數據整合平台。外語類高校應拓展國際傳播的對象和視角,具備全球格局和分類視野。上海外國語大學依托區域國別研究智庫群,正加快建立國別區域國際傳播研究數據平台,根據不同對象國、地區和群體針對性開展梳理工作,形成以文獻為主的本體知識數據庫、傳媒數據庫、政府數據庫、研究案例庫等板塊。已有的國際輿情案例庫平台,正逐步積累全球城市形象研究案例和不同國家的國際傳播案例。

  借船出海,構建新型海外傳播陣地。上海外國語大學創設的全國高校首家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已建成28個語種版本,累計發表多語種原創和編譯文章7000余篇,已成為對外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窗口、引導國際輿論的路徑。同時,學校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完成官方賬號全覆蓋,通過海外融媒體管理系統,構建新型海外傳播陣地,主動建言發聲。上海外國語大學建立China Youth中國青年工作室,通過詮釋青年對於新聞事件、文化故事、社會現象的觀點,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建立“China Youth中國青年公共主頁”,吸引了來自美國、馬來西亞等40個國家和地區的粉絲﹔在Quora平台設立“中國問題回答小組”,閱讀量超過250萬,用所學語言向國際社會表達中國青年觀點。作為教育部全國首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於2019年11月成立融媒體中心,與學校所在的上海市鬆江區共同開設英文App,成為上海市區級融媒體中心客戶端第一個英文頻道,以社區新聞、鬆江文化等內容為依托進行對外傳播。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世界急需共識與新知,對中國的關注前所未有。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作為人才培養與知識創新共同體的大學責無旁貸。

  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上海外國語大學師生用英語、德語、阿拉伯語、波斯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斯瓦希裡語等在德國、西班牙、伊朗、埃及、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的主流媒體及智庫網站發表近90篇文章,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學校青年學者作為國際衛生合作領域的專家受邀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代表中國學界發言,積極介紹國內抗疫努力,有效爭取國際理解和支持,受到高度關注。學校舉辦“新冠疫情與上合組織民間外交的新議程、新舉措、新方向”等國際會議,邀請國內外專家參與共話全球疫情防控及國際關系。專家學者積極開展《習近平用典》《習近平講故事》《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外交卷)》等著作外譯。學校與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合作出版多語種版《猶太難民在上海》,與上海巴金故居合作出版多語種版《巴金文選》,積極傳播中國聲音。

  “主場”展示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就。2017年4月,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成立,4年來,通過面向阿拉伯國家中高級政府官員、智庫學者和主流媒體人士舉辦高級研修班,招收阿拉伯國家“中國學”專業碩博士研究生、“中阿漢語翻譯聯合培養項目”譯員班學員和中阿英多語對專業碩士研究生,編寫《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簡報》《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研修班簡報》和《中阿改革發展研究專報》,發布中阿改革發展和治國理政經驗交流領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優秀學術外譯項目和智庫研究課題,每年舉辦“中阿改革發展論壇”等,向阿拉伯國家展示中國治國理政的故事和改革發展的最新成果。

  向世界講好黨的誕生地故事。學校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展戰略合作,師生為一大紀念館進行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德語、日語等7個語種的文本翻譯約40萬字,向世界展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故事。學校正在打造“中共建黨歷史多語種語料庫”,推進建黨初期歷史檔案文獻的梳理與翻譯。學校共28個語種近300名師生開展“多語種講述黨的誕生地故事”活動,立足上海發揮專業特長,多語種、全方位、立體化展現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以及取得的輝煌成就﹔籌辦“建黨百年:世界眼光與全球話語”學術研討會,聚焦建黨百年與中國外語教育,向世界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作者:姜鋒 李岩鬆,分別系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校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