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具體·鮮明·熱烈——毛澤東對提升傳播力的思考與啟示

肖偉光 路暢

2021年05月19日08:0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具體·鮮明·熱烈

毛澤東在《致黎錦熙信》中指出:“我覺得具體、鮮明、熱烈,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一種運動,或是一宗學說,都要有這三個條件。”在當時新文化思潮風起雲涌的年代,各種新思想、新運動、新學說層出不窮,一種觀念要想打動人、吸引人,確實必須具備具體、鮮明、熱烈這三個條件。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多元駁雜,信息內容數量呈爆炸性增長,主流媒體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主流價值,廣泛贏得受眾,也應從具體、鮮明、熱烈的傳播觀中受到啟發、汲取智慧。

具體

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觀,“具體”是相對抽象而言的。從事物認識過程來看,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起點,理性認識離不開感性認識的支撐。錢鐘書說過,人類觀察事物有兩種方式:一是“乘飛機下眺式”,視野廣,但對具體事物看得不真切﹔二是“踏實的逼視者”,雖然不及俯瞰式那樣宏觀,但看得細,有真切感。具體事實的呈現可以幫助人們進入復雜的認識之境、深刻的理性之域。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消息名作《上海把最后兩輛人力車送進博物館》,用具體的新聞事實來說話,表達了時代進步的大主題,讓人感覺親切自然,潤物無聲。又如,2019年,人民日報“微鏡頭”欄目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故事,內容很短,卻在細節處顯示出大境界、大情懷。這篇400多字的報道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一深情表達迅速刷屏,贏得廣泛贊譽,可謂高訪報道的典范之作。

俗話說,一葉落而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朱熹說:“一穗有百粒,每粒個個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個理”。一粒種子可以生發出百粒種子,百粒種子的“理”與一粒種子的“理”是同一個“理”。有些故事雖然只是生活的橫斷面,卻可反映一個大時代的精神。

鮮明

“鮮明”是指立場觀點堅定,不含糊、不搪塞,是非對錯真真切切、確確實實。鮮明的問題意識是傳播之“魂”,在互聯網輿論環境下,各種網絡思潮不斷涌現,不同思想觀點彼此交鋒,思想輿論工作呈現出極為復雜的態勢。這就要求新聞輿論工作必須秉承“鮮明”的傳播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洞察社會現象,以鮮明而又正確的觀點矯正錯誤的思想和觀念,以競跑者的姿態加入輿論高地的爭奪,找准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回答,這是宣傳思想工作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恩格斯說過:“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近代史上,有傳播力、影響力的文章、報刊甚至是大學,往往都以旗幟鮮明的態度引起各方關注,獲得足夠的品牌知名度,進而獲得足夠的社會感召力、引領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任何一項工作,隻要我們黨旗幟鮮明了,全黨都行動起來了,全社會就會跟著走。一個政黨執政,最怕的是在重大問題上態度不堅定,結果社會上對有關問題沸沸揚揚、莫衷一是,別有用心的人趁機煽風點火、蠱惑攪和,最終沒有不出事的!“旗幟鮮明講政治”“旗幟鮮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旗幟鮮明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一系列“旗幟鮮明”讓全黨在思想上精神上有了鮮明的時代標識,黨的團結統一因而有了穩固的思想根基、堅實的“共同語言”,全黨團結一心鑄造新時代“通天塔”的偉大進程因而得以順利進行。

對於宣傳思想工作而言,也必須言之有物、旗幟鮮明,才能提升傳播力、打造影響力。新聞名家范敬宜有一篇報道《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在新聞史上有很高地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不久,社會上有一種輿論,說生產隊自主權改革搞過頭了。為弄清真實情況,范敬宜深入採訪、走村串戶,在農民家及生產隊得到的回答是,生產隊自主權的改革讓農村“活起來了”。農民的態度與部分干部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范敬宜認為,黨的政策是否正確,感受最深的是廣大農民,因此,他從人民立場出發,提出回答事情過頭還是開頭的問題,要看改革實踐效果是什麼、廣大農民怎麼看,亮出了旗幟鮮明支持深入改革的觀點。2015年1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新常態是新認識新概括,不是一個筐》,文章指出,新常態難免也會伴隨新矛盾新問題,但新常態的內容不宜泛化,不宜把發展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都納入新常態。這是一篇十分犀利的理論文章,澄清了許多錯誤的思想認識,刊發后引起廣泛好評。

熱烈

熱烈是指信息內容有感情溫度,文風活潑,生動傳神,或情緒高昂,或興奮激動,或低沉有力,都是傳播的情感指向。好的作品,既離不開以理服人,也離不開以情感人。在情感上打動人、在思想上觸動人,是“熱烈”傳播觀的主要內涵。

帶有溫度的話語是打通理論和新聞宣傳“最后一公裡”的秘訣。被譽為“近代中國報界之巨子”的梁啟超,在那個年代可謂執掌中國輿論之牛耳,其文章在近代中國產生了“舉國趨之,如飲狂泉”的巨大魔力。何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的文章蘊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正所謂“筆鋒常帶感情”。僅以他的《少年中國說》為例:“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汪洋恣肆的想象、豐富飽滿的筆墨,傳遞出豪邁壯闊、滾燙熱烈、昂揚向上、光芒絢爛的情感氣勢,在沉淪的近代中國喊出了振聾發聵的時代強音,啟迪和警醒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智。

中國新聞史上的名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是符合“熱烈”傳播觀的典范之作。幾位作者在採訪時,聽到焦裕祿的事跡都感動得泣不成聲。文章作者之一穆青,更是當場拍案而起,說這樣優秀的黨員干部不寫出來就對不起人民。正是在這樣的濃烈感情驅使下,幾位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寫出了共產黨員好干部焦裕祿感天動地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染著億萬群眾,焦裕祿也由此成為共產黨人艱苦奮斗、一心為民的精神象征。熱烈是新聞輿論的情感尺度,是新聞作品的溫度標示,具有超越時空和理性的力量。有了熱烈的主體情感,新聞作品才能以直抵人心的魅力引發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發揮輿論引領作用。新聞作品如此,理論文章亦如此。理論宣傳若想抓住受眾,也需要充盈強烈的情感力量。

毛澤東倡導的具體、鮮明、熱烈的傳播觀,深邃睿智、光芒四射,是我們黨宣傳思想領域的寶貴財富。時至今日,具體、鮮明、熱烈的傳播觀仍然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是我們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先聲奪人、有效提升主流新聞輿論傳播力的重要源頭活水。

(作者系人民日報理論部主任編輯、人民日報研究部編輯)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