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幾個著力點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21年05月14日08:13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幾個著力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並作出重要部署。這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需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我國實現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在此條件下,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實現了幾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當前,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總而言之,就是要辦好自己的事,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於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具體來看,要在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等方面切實發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充分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近年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升級,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教育與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空間廣闊,教育產業和康養產業迅猛發展,但仍難以滿足不斷擴大的需求﹔文化與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這些領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相比於規模巨大的市場和需求,我國目前的供給體系還難以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情況和新變化。對此,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進一步激發國內市場的活力,及時有效滿足市場需求。

  以科技自立自強補短板強弱項

  科技實力直接關系到世界政治經濟力量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當今世界,核心技術、高端科技就是現代的“國之利器”,誰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長遠發展的巨大優勢。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夯實既有優勢、塑造新的優勢。

  科技創新是資金密集型活動,資金的投向也是一個重大影響因素。“十四五”時期,我們需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方向的前瞻性、前沿性,實現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筑牢物質基礎,加大對大科學裝置、科技創新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調動人才的積極性,關鍵是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既要有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又要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力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全面深化改革增強內生動力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協同推進其他領域改革,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必須堅持的戰略方向。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調整供給結構,使其更有利於滿足市場需求,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投資。

  在夯實既有優勢中塑造新優勢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能滿足國內需求,又能顯著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

  一方面,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能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滿足國內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使國內大循環更加通暢、質量更高。

  另一方面,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能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為此,我們需在辦好自己的事的同時,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特別是要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既要夯實既有優勢,又要抓住機遇塑造新的優勢。

  比如,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產業鏈的綜合優勢突出。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挑戰,我國基於顯著的產業優勢有力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面向未來,我們需在開放合作中更好形成創新力更強、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進而增強產業鏈的韌性,進一步提升產業優勢的能級。

  又如,我國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這不但為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還能為新產業的發展和新技術的迭代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進而有力吸引國際資源,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和產業升級需要。

  再如,我國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發展優勢明顯。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的數據,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7.8%。可以說,在一些新興領域,我國與很多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並已經在一些具體方面取得了發展優勢。下一階段,同樣需要我們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對此,需在夯實既有優勢基礎的同時,推動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有機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並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力打造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執筆:魏 杰 陸園園)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