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著眼發展趨勢:

決勝未來產業

盛朝迅

2021年04月28日08:21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決勝未來產業

  中央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那麼,到底什麼是未來產業?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異同?這些都是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與現有大多數產業都是從提供產品或服務類別角度劃分所不同的是,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從時間維度和重要性的角度來劃分的產業。其中,未來產業是指由重大科技創新推動、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引領作用,當前處於萌芽期或產業化初期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兩者共同之處在於,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由重大技術突破或重要社會需求帶動產生的新興產業﹔所不同的是,未來產業的技術突破更為前沿,產業發展更處於早期萌芽階段,產業成長的不確定性更大。

  分析來看,未來產業的主要特點有:

  一是前沿技術驅動。技術驅動和創新驅動是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質特征,但支撐未來產業的核心技術屬於突破性和顛覆性的前沿技術,通常處於加速突破及爆發增長的前夜,能夠滿足人類的根本需求或潛在的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其技術性能更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體驗更好。

  二是培育周期較長。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有一定體量規模且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對應技術進步S形曲線的第二階段和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而未來產業主要處於技術進步S形曲線的第一階段和產業生命周期的初創孕育期,從發現、培育到產業化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技術發展周期理論所說的多個階段,一般需要5年至10年的時間,有的甚至超過20年,需要久久為功。

  三是不確定性。未來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許多技術在發展期就會消亡,一些技術方向和技術路線經過實踐檢驗有可能會被証明是不適合發展的。因此,未來產業的發展路徑往往需要通過創新試錯,推動企業家、科學家、風險投資家開展合作,以創業帶動多元化投入,加強風險的動態識別與化解。

  四是跨界融合。未來產業具有多領域交叉的特點,發展過程中容易產生新理論、新載體、新空間、新模式和新業態。技術之間、產業領域之間的深度滲透將催生“N+X”新業態,大數據、生物、材料、智能技術與生產、消費、能源等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一批未來產業新領域、新業態。

  五是先發鎖定。未來產業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規模體量和經濟增長作用上,更為重要的是,未來產業的發展事關一國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爭奪。未來產業的先進入者具有顯著的“先行者優勢”,能夠構筑包括專利、知識產權、產品標准和涵蓋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生態,后進入者追趕超越的難度極其巨大。因此,未來產業的發展宜及早謀劃,前瞻部署。

  布局未來產業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既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需要,也是培育新興接續產業、搶佔全球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這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從我國國情出發,中央作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決策,加快推動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經濟和就業帶動效應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其主要目的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加快培育新興支柱產業。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在此背景下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產業,主要是為了適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主要目的是適應部分領域技術進入並跑、領跑階段要求,探索“無人區”技術突破,增強制造業根植性,促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安全可控。

  這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接續力量的需要。經過十多年的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由小到大、從弱到強,涌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優質企業和競爭優勢強、配套環境好、帶動作用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對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等具有重要意義,取得了顯著成效。展望“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在部分產業體量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主導和支柱產業之后,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接續產業,從而更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是積極搶佔全球未來產業前沿主陣地的需要。歷史經驗証明,佔領科技創新前沿,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是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布局下一個10年乃至20年、30年可能迸發的未來產業。歐盟發布了《加強面向未來歐盟產業戰略價值鏈報告》,計劃提高自動駕駛汽車、氫技術及其系統、智能健康、工業互聯網、低碳產業和網絡安全六大未來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和領導力。美國發布《關於加強美國未來產業領導地位的建議》等政策報告,提出成立未來產業研究所,意圖確立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先進制造、生物技術、先進通信網絡等領域的領導地位。這些也是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必爭方向。

  系統謀劃統籌發展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代表著前沿科技和重大技術變革創新方向,最具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是引領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是贏得未來發展先機、搶佔世界科技競爭制高點和實現“換道超車”的關鍵。應加快前瞻部署,在前沿技術孵化、多元化投入、早期市場培育和產業生態營造等多層面構建新的政策支持體系,從不確定性中尋找和預測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以洞察先機、迎接變革、主導未來,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突破“需求引導新技術”的局限,開啟“技術催生新需求”的雙向通道,推動未來產業成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量。

  推動顛覆性技術加快突破。一方面,加強技術預見,前瞻研判未來產業重點領域與發展方向,依據技術和產業成熟度明確政府和市場在推動未來產業培育和發展方面的分工。另一方面,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面向國家戰略需要,探索建立獨特的組織模式和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優秀企業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組建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源頭供給,打造未來產業策源地。

  構建多元投入機制。探索設立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研究基金和研發計劃,建設未來產業“加速器”,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成果。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和成長規律,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未來產業相關領域。研究出台針對未來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努力營造敢投、願投的良好氛圍。發揮國有資本的重要作用,通過搭建雙創平台和孵化機構為中小微企業前沿領域的創新試錯提供場景、數據和資金等支持。

  促進應用場景創新與迭代示范。緊密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現實基礎,聚焦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依托科技和產業發展基礎,布局建設一批國家未來產業先導示范區。實施未來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強化應用場景建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沿技術轉化提供早期市場並加快產業化應用迭代。

  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完善未來產業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率先培育形成一批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發展。可考慮舉辦全球未來論壇,設立未來研究大獎,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營造未來技術研究氛圍。加大未來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完善高校培養計劃,縮短學科目錄修訂周期,建立適應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特殊緊缺需求的學科動態調整機制,引導高校針對未來產業增設以細分領域為研究方向的院系或專業。健全完善適應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響應機制。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