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賦能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張學立

2021年04月09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賦能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2021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對貴州發展提出總體要求,為貴州指明了前進方向。總書記在視察民族村寨——貴州省黔西縣化屋村時,對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助力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確了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和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等使命任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如何發掘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如何把握文化發展規律走向,如何緊扣時代脈搏用好民族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等,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歷史性認知 凸顯民族文化的意蘊價值

  文化是一個極具“歷史質感”的命題,是時間積澱內涵的結果,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承載著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各方面。文化的內涵豐富,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之分。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支撐著這個民族的繁衍生息,是維系其發展的動力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不竭源泉,是一個民族最動人的精神底色。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在探討如何以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賦能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之前,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認知方面的問題,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文化自信中全面、科學認識民族文化,進而認知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發展等問題。民族文化特別是優秀民族文化,是有利於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文化。它本身具有“生產力”的內涵,即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文化產業和民族文化事業構成民族文化生產力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對於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文化,我們容易產生認識局限。東西部發展客觀差距和民族間發展不平衡的客觀事實等,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民族的都是封閉的”“邊遠的都是落后的”定式思維,這是不科學的。因此,我們要更新認識,匡正“民族的都是封閉的”認識偏差,構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信,充分用好民族元素﹔糾正“邊遠的都是落后的”認識偏差,構筑“邊遠的更是多彩的”文化自信,充分發掘好民族地區的地域特色。在用好民族元素和發掘地域特色的過程中,充分激發和釋放民族文化的生產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貢獻“民族文化力量”。

  從文化的內涵和實踐價值中,我們不難看出民族文化與民族發展的內在聯系。歷經時間考驗,不斷積累傳承至今的民族文化有其可開掘的優秀資源。從歷史縱深處走來的民族文化,賡續著民族智慧,在結合時代特點與現實訴求中必將煥發生機。

  創新性發展 永葆文化生命力的必然走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央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我們要搶抓機遇,從文化多樣性和文化獨特性上去用好多樣的民族元素,實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創新發展來實現傳承,保持優秀文化鮮活生命力。

  在研究闡發民族文化精髓上發力。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加強民族文化研究闡釋工作,深入研究闡釋民族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闡明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豐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構成,以及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之需﹔著力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加強黨史國史及相關檔案編修,做好地方史志編纂工作,客觀研究民族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貢獻,積極闡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視角下的文脈關系,正確反映中華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展現多民族融合發展的優秀成果。

  在大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上發力。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邏輯下,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適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在布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貫穿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探索推進民族高校、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研究基地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教育弘揚包括優秀民族文化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搶救保護民族文化遺產上發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56個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在中華文化遺產的流失中,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流失程度較大。黨和國家積極推進傳承保護文化遺產工程,使許多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搶救和保護。我們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在分類普查基礎上做好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民族特色村落建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經典文獻的保護和傳播,做好少數民族經典文獻和漢族經典文獻互譯出版工作,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理研究和保護傳承。

  在強化民族文化創新發展上發力。在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更加頻繁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如何守正創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時代在變化,社會生產生活條件也在發生變化,民族文化的變遷是必然的,創新發展是民族文化應當保持的基本走勢。民族文化要在體現時代價值中創新發展,既要體現或持守民族文化背后的發展邏輯,又要能融入時代進步的潮流之中,切實把民族元素同現代元素有機耦合,推進民族文化始終在符合國情和時代發展方向的軌道上前行。

  在促進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上發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的交往必然離不開文化的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基於文化交流交融基礎上的共有精神家園構建。當前,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城鄉壁壘不斷打破,互聯網深度融入人民的生產生活,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日趨頻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得到持續加強,文化交流的渠道是暢通的。要在國家促進交流交融的大環境中,充分發掘和用好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切實在國家立場上促進民族文化開放發展。

  時代性運用 賦能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的化屋村視察時親切地對鄉親們說,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脫貧之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民族地區的戰略性任務就是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工作,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期間各項工作的目標性要求。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和發展都要緊扣時代命題,聚焦到賦能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來。

  “苗繡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立足新時代,積極響應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的時代號召,把握好“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原則,發揮民族文化賦能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作用,指明了著力方向。民族文化不是“花瓶”,不是附屬性的,它是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的一個有機存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從發展程度看,鄉村振興難點是振興民族鄉村。村寨要保持持久發展力,就始終要有文化的底蘊。化屋村苗繡、蠟染產業化帶動鄉村致富,就是“民族文化變生產力”的生動實踐。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善於把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任務:一是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傳統工藝資源,構建准確權威、開放共享的資源公共數據平台,按區域分類建立民族傳統工藝目錄體系﹔二是建設區域性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研發中心,強化民族傳統工藝的創新研發,提升傳統工藝的品質與品牌,並建立與市場開放聯動機制,引導民族民間工藝在創新發展中實現社會生產力轉化,反哺民族地區發展﹔三是聚焦文化產業開發,特別是在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等領域探索賦能著力點,努力開掘民族文化的經濟增長點﹔四是加強民族文化工作隊伍建設,特別是完善傳統工藝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傳承創新民族民間工藝方面人才。

   (作者:張學立,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劉圓圓、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