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李迎生

2021年03月02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績,深刻總結了脫貧攻堅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並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出明確要求。他指出,“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適時組織開展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工作,壓緊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以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包括脫貧人口在內的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農業基礎還不穩固,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脫貧地區產業基礎薄弱、單一,脫貧人口經濟、人力、社會資本不足。在此背景下,做好穩固脫貧基礎、提升脫貧成效的工作依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鬆,務必抓緊抓實。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涉及“鞏固”和“拓展”兩個層面。“鞏固”要求不出現規模性返貧,“拓展”要求在穩定脫貧基礎上繼續前進,解決多維貧困、相對貧困問題,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明確要求:“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要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對脫貧地區產業要長期培育和支持,促進內生可持續發展。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要搞好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強化社會管理,促進社會融入。對脫貧縣要扶上馬送一程,設立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要堅持和完善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社會幫扶等制度,並根據形勢和任務變化進行完善。”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推動脫貧地區、脫貧人口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必由之路。

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推動脫貧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舉措。

健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等政策主張,對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意義十分重大,應當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加以落實和推進。

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涉及就業、社會保障、社會融合、城鄉配套改革等體制機制建設和政策創新,應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實現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政策等措施,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可借鑒東部地區經驗,吸取其他國家城鎮化的相關經驗教訓,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中西部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十四五”時期正處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要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實現脫貧農戶收入穩定增長。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脫貧攻堅中創造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等舉措,應繼續堅持和完善。

脫貧地區的高質量發展與脫貧人口的高質量發展密切聯系、相互促進。脫貧人口的高質量發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內容,並為推動相對貧困的逐步解決提供內在保障。促進脫貧人口高質量發展,涉及就業促進、教育促進、健康促進、資產建設等多方面。

實現穩定的就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對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應通過就業促進(就業培訓、就業激勵、就業保障)使其獲得穩定的就業機會。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中西部不少省區是農民工來源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進一步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權益維護工作機制,引導中西部農民工有序外出求職就業,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落實農民工返鄉入鄉創業促進政策。

發展教育事業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舉措。應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重視發展脫貧家庭子女的職業教育,提升職業教育的層次﹔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基地﹔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絡教育。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導致貧困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健康扶貧通過提升醫療保障水平,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確保貧困群眾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報銷,大病有救助,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功不可沒。進入新發展階段,應盡快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推進健康扶貧向健康中國建設接續轉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完善脫貧人口健康促進政策,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防止因病返貧、因疫返貧。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健全完善脫貧人口的收入分配制度,通過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不斷提升脫貧人口的收入水平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具有直接意義。國際上近二、三十年興起的針對貧困人口的“資產建設”行動是反貧困社會政策的重大創新,通過國家、社會和貧困者(家庭)多方努力,使貧困人口建立資產,並通過政策扶持,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不僅有利於解決絕對貧困,而且有利於緩解相對貧困,值得借鑒。

社會保障發揮著社會穩定器作用。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使目前社會救助制度覆蓋的對象各得其所。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作者:李迎生,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暨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