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

《求是》雜志編輯部

2021年01月17日16:49    來源:《求是》

原標題: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

  《求是》雜志編輯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清晰展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十四五”時期是向全面現代化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編制好“十四五”規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保証,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極其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作出科學判斷,對經濟工作作出正確決策,對發展思路作出及時調整,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

  站在新起點、面向新征程,如何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從2020年7月下旬到9月下旬,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基層代表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當面聽取各方面對制定“十四五”規劃的意見和建議。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征求意見。這些重要舉措,極大凝聚起全黨全社會的智慧,使規劃《建議》充分反映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成為我國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實踐。

  1955年7月5日至30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圖為大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 錢嗣杰/攝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認真傾聽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從六個方面解答了事關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一是以辯証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

  二是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三是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四是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

  五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六是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

  這篇重要講話,著眼長遠、把握大勢,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提出一系列極具針對性的部署和要求,對編制好、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21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從理論和實際、歷史和現實、國內和國際相結合的高度,分析了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理論依據、歷史依據、現實依據,闡述了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要求,闡明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攻方向。深入學習領會《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這篇重要講話以及總書記關於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團結奮斗,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辯証看待新機遇新挑戰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作出了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這個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面臨哪些新機遇、新挑戰?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全面辯証的分析:

  看國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准備。

  看國內。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看新機遇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科學判斷:“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總的看,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如何應對?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要辯証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干”的重大問題,深刻闡明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第一,關於為什麼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第二,關於新發展格局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第三,關於怎樣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專章部署,放在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我們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

  精確測量珠穆朗瑪峰的高程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是國家測繪技術水平和能力的綜合體現。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最終確定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圖為2020年5月27日,登山隊在珠穆朗瑪峰頂合影留念。 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堅持自主創新、發揮我國科技創新的制度優勢、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指引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大飛機制造、航空母艦等基礎和前沿領域取得一大批標志性成果,若干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進一步凸顯了支撐引領作用。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圍繞這一“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總書記部署了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二是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三是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四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為建設科技強國夯實基礎﹔五是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技產出效率﹔六是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依靠改革應變局開新局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十四五”規劃《建議》對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改革規律,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事業所取得的重要歷史經驗,科學分析新時代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對改革的整體布局、重大問題、關鍵環節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改革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新時代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親自部署下,全面深化改革歷經初期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進、積厚成勢,進入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若干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從化解外部風險挑戰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從決戰脫貧攻堅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引領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到確保“十三五”圓滿收官,改革的關鍵一招作用得到充分彰顯。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的體制機制隨之不斷完善,才能不斷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守正創新、開拓創新,大膽探索自己未來發展之路﹔二是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三是要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由之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主持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調研,出席一系列主場外交活動和多邊峰會,系統提出深入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目標、方向、路徑,推進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創新,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倡導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引領中國同世界經濟和國際體系深度融合。從共建“一帶一路”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從廣交會到進博會,再到服貿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一系列高水平對外開放重大戰略舉措,領航掌舵中國號巨輪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乘風破浪,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強勁動力。

  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經濟全球化逆流涌動的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場合鮮明宣示:中國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對經濟全球化決心不變、信心不減,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強調:“我們認為,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對外開放”,並就推進對外開放提出明確要求:一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二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

  對新形勢下推進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強調了兩點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凡是願意同我們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包括美國的州、地方和企業,我們都要積極開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二是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煉就金剛不壞之身。

  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社會建設得好不好、運行秩序行不行,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鬆,波濤洶涌也不行,關鍵是要辯証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其中一條就是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我國成為世所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社會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放眼全世界,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事實証明,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要看到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深刻改變人類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發生深刻變化。“十四五”時期如何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都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2020年5月12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大坪村的村民們在進行危舊房改造。搬進修整一新的房子,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實提升。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二是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三是要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根本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引用經典作家的話,強調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証明和運用”﹔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理論源於實踐,又用來指導實踐。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及時總結新的生動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這一重要思想,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踐中形成的,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在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就在於有這一思想的科學指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在發展理念、所有制、分配體制、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產業結構、企業治理結構、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重大問題上提出許多重要論斷。比如,關於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論,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關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關於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關於農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屬性的理論,關於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關於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關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關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等等。這些理論成果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含義。

  第一,新思想引領新實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從實踐中來,又指引實踐發展的科學理論。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形形色色的經濟現象,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有利於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准確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第二,新時代孕育新思想。隻有深挖實踐的“富礦”,理論工作者才會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點希望:一是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二是深入調研,察實情、出實招,充分反映實際情況,使理論和政策創新有根有據、合情合理﹔三是把握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短期波動中探究長期趨勢,使理論和政策創新充分體現先進性和科學性﹔四是樹立國際視野,從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互動中探討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對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實施“十四五”規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責編:吳兆飛、萬鵬)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