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30日17:3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萬鵬、吳兆飛)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關於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不同場合發表過重要講話,如何理解這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工作對更好認識中華文明有何重要意義?為此,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採訪了多位學者進行解讀。
提出四點要求:以歷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為研究工作提供行動指南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四點要求,“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要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四點工作要求?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鐘君認為,這四點要求為考古工作以及與考古工作有密切關聯的歷史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他告訴記者,考古工作者要充分調動跨學科的知識技術來讀懂遍布中華大地的“無字地書”,做好闡釋工作的核心就是要講清中華文明及其背后的社會政治意義。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須要講好文物的本體故事、關聯故事、總結故事、學術故事和世界故事,這樣才能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取得傳播實效。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就是要將生澀的考古學知識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表示,一方面,中國的考古工作已經進入了黃金時代。不同領域科研工作者精誠合作,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是歷史研究的必然要求,對於鞏固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學術層面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在人才培育方面則要大力培養和壯大學科隊伍。這既是增強歷史研究話語權的重要方法,也是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必然路徑。
“包括考古在內的歷史研究無不都是為當下的發展服務,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點要求其實也是對當前歷史文化工作者的期待。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歷史文化工作者更應懷著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以歷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原所長、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韻公在採訪中告訴記者。
傳承文化基因: 認識中華文明歷史脈絡,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把脈歷史文化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存在著何種關聯?以傳承文化基因為己任的歷史文化研究工作者應如何發揮自身價值?
“民族的凝聚力首先是文化凝聚力,文化的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韓毓海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一個民族知道自己的來路很重要,考古學恰恰解決了我們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疑問,經過層層“抽絲剝繭”,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提供了充分証明。正是出於對文化的認同,才進一步塑造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得以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進而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
“做好考古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鐘君談到,考古工作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就要求相關從業者不僅要研究考古工作的具體內容,更要去研究考古工作的地位、意義,以及時代賦予的使命。全社會應該充分認識考古學的綜合價值,讓考古學不再是“冷門”,而是汲取文化自信的“熱土”。讓百年考古學發展積累的考古成果與人民大眾共享,努力使考古學這一學科全面走向社會公眾,使考古成果惠及民眾,服務社會。從而更好地講述源遠流長和輝煌燦爛的中國故事,為中華大地注入更為強大的自信心。
尹韻公表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是文化之基,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歷史文化遺產正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資源。充分挖掘這一寶貴財富背后的文化價值,將有助於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精髓,更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文明交流借鑒: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深沉持久的動力
中華文明不僅提升了民族自信,也深刻影響著世界。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鐘君談到,所有的考古學成就都是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的考古學本身就有著深深的文化交流印記,中國的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也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考古學走向世界,也必然能夠為繽紛多彩的世界文明書寫靚麗的一筆,也能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更深沉持久的動力。
“從古到今,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雖處於不同空間,但總能在相同的時間軸線上相遇相融,實現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尹韻公表示,當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講好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如何讓中華文明在世界面前展示出輝煌燦爛的一面,是擺在歷史文化研究工作者面前的現實課題。
韓毓海認為,中華文明能夠以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同時,中華文明也在不斷向世界輸出文化精粹。新時代新機遇,當此之時,隨著考古工作取得世人矚目的新成就,更應趁熱打鐵,做好理論支持,為中華文明的傳播創造良好條件。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